爱因斯坦的妻子艾尔莎于1936年去世。艾尔莎生前一直依恋德国。妻子离世后,爱因斯坦对美国这片新国土有了更多的眷恋。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一生从未离开过瑞士,但是他们长子却作为一名工程师活跃在美国,他在伯尔尼出生,当时爱因斯坦第一个重大发现问世。爱因斯坦的两个继女——其中一位离开德国后去世;另一位叫作玛格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雕刻家。玛格特与丈夫离婚后,与爱因斯坦一起在普林斯顿大学生活。
1939年,爱因斯坦唯一的妹妹玛雅从意大利佛罗伦萨移居到美国的普林斯顿。玛雅嫁给了一位老师的儿子,这位老师叫作温特勒,在阿劳市区的学校教书。爱因斯坦对温特勒的儿子一直很好。由于纳粹在意大利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玛雅心中常感不安。玛雅的丈夫暂时回到瑞士,她来美国投奔哥哥爱因斯坦。玛雅说话的方式、声音,连说话时显露的童真味和怀疑的神情都与哥哥爱因斯坦异常相似。听她说话很有趣,人们心中总有一种不安感,因为大家似乎看到了一个天才的复制品,同时又有一种安心感,因为有一种“原来最伟大的天才跟普通人一样”的感觉。
1928年后,海伦·杜卡斯小姐成了爱因斯坦的秘书,后来还兼做了管家。杜卡斯身材苗条,聪慧敏锐,朝气蓬勃。她是一个土生土长斯瓦比亚人。她和爱因斯坦的妻子艾尔莎来自同一个小地方。爱因斯坦一生与三位女性关系密切:妻子艾尔莎,妹妹玛雅以及秘书兼管家杜卡斯。
爱因斯坦于1933年来到美国,那时他只是访问签证。根据美国的移民法,美国境内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权发放永久居民许可证,这种权力只在美国领事馆。由于领事馆都设在国外,为了向美国领事馆提出申请,爱因斯坦去了英国殖民地百慕大,百慕大之旅成了一次快乐之旅。领事非常敬重爱因斯坦,在招待他的晚宴上,颁发了永久居民许可证。爱因斯坦因此获许进入美国,成为永久居民。
直到那时,爱因斯坦才公布,自己要做美国的公民,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张公民身份证件。不过要成为美国正式的永久居民他还要等上5年。在此期间,爱因斯坦不得不为一系列的审查做准备:要遵守美国的宪法,行使美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爱因斯坦在此事上倾注了自己的一腔热忱。终于,在1941年爱因斯坦和继女玛格特,以及秘书杜卡斯都成功拿到美国国籍。那一刻,爱因斯坦特别想对这个世界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和无尽的想法,内心的欢喜溢于言表。这棵参天大树就这样连根一起移植到了美国这块新土地上。这片新国土会给爱因斯坦带来怎样的生活呢?
爱因斯坦把各种各样从柏林公寓带来的东西搬进了他的新别墅。别墅位于郊区街道,有个大花园,别墅装饰很罕见,在柏林,只有富裕家庭才有这样豪华的装饰。别墅中挂着一幅来自俄罗斯的拜占庭圣像,圣像周围镶嵌着金黄色的背景,周围焚着香,烟雾缭绕,弥漫着神秘的氛围。其实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生活犹如一位陌生的访客,这感觉与他从前在柏林的生活一样,享受着上层中产阶级的生活。1939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庆祝自己六十岁生日,但是即使在爱因斯坦六十岁的时候,他那不受约束的个性还是没有改变。
爱因斯坦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社交生活。他从不参与大学社区里教职员工筹划的一系列宴会和招待会。或许不应该对爱因斯坦下这样的结论,不过他的确不喜欢人多的场合。与之相反,爱因斯坦喜欢从他人口中得到建议或帮助,这样就可以与他们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或愉快地聊天。他最喜欢与一群拥有音乐热情的人在一起协奏,小提琴可以和古提琴、大提琴或者是钢琴协奏。爱因斯坦的拜访者并不仅限于普林斯顿大学或者高级研究院这样的学术领域,也包括其他领域的来访者。有时候爱因斯坦会花上近一个下午的时间与拜访者交谈。
拜访者有物理学家、哲学家,甚至神学家。他们来到普林斯顿大学,想借此机会向爱因斯坦学习,聆听他在某些特定领域中的新想法。也有大量来自欧洲的难民向爱因斯坦寻求建议和帮助。有时候,来自欧洲的拜访者因为过于贫穷,还会在他家别墅暂住几天。此外,来访者还有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们想要听听爱因斯坦在某些政治问题上的立场。甚至耶路撒冷大学的教职员工也前来拜访,想得到爱因斯坦的支持。作家、记者、艺术家等都来拜访,希望得到爱因斯坦的关注,并希望借此拓宽自己的受众面。前来拜访爱因斯坦的人不计其数,杜卡斯小姐竭尽所能进行安排,尽量维持别墅中的正常秩序,给爱因斯坦营造一个安宁的环境。
爱因斯坦对待来访者的态度与其对待社交生活的态度是一样的。他觉得自己与人交往若即若离,总是有一种特定的、局外人的感觉,甚至渴望被其他人孤立。另一方面,爱因斯坦拥有对人类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和幽默感,即使在陌生的,甚至是令人不快的事物中,他也能体会到艺术的乐趣。此外,他和善温厚,平易近人。他经常自言自语,处在一个无人可谈的境地是最为痛苦的折磨。
因此,总是那些怀才不遇的发明家和遭人误解的天才来拜访爱因斯坦。打受聘于伯尔尼的专利局开始,他就一直热衷于一些毫无意义的发明,由于这些发明都倾注了人类的创造力,即使有时候是一种曲解,他也关注。因为看着这些混乱的创造思路,帮发明者厘清思路,找出错误未尝不是一种乐趣。
拜访者中偶尔也有这样的物理学家:他们所进行的研究与当今权威公认的结果并不一致。但是,这种脱离常规的科学家同样可以是重要的创新先驱,当然也可能只是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但是,爱因斯坦比其他人更愿意听他们的想法,因为这种创新可能是未来的新思路。他不仅认真听,之后还思考。无论如何,这些想法对爱因斯坦来说是愉快的精神体验,尽管这些想法可能并未遵守逻辑,也不确定是否能够得出任何合理或有用的结论。
有时候,爱因斯坦觉得一些结论是错误的,而拒绝接受他们的观点。这时,科学家们会觉得受到了侮辱,因为爱因斯坦可能是唯一一个愿意听取他们想法的著名物理学家。没有得到爱因斯坦的认可,他们将所有的仇恨倾泻在爱因斯坦身上。这种现状也就出现了矛盾的结果:有时候爱因斯坦遭到一些人相当严重的批判与谴责,而这些人正是爱因斯坦平时密切关注的。
移民到美国后,爱因斯坦很少在公众会议上发表演讲。各种组织力邀爱因斯坦去演讲,但他只接受一些非常感兴趣的邀请。此外,他也不经常参加科学会议,参加过那么寥寥几次。就这么几次,对他来说,也不容易。因为他常常觉得自己的研究与大多数物理学家做的研究不一样。爱因斯坦经常花了好几年来研究“统一场论”。他总认为自己做的研究不会让所有人感兴趣,得到所有人认同。因为这些人坚持,研究不能偏离当前物理学领域的主流方向,即用玻尔理论或他的理论来进行原子现象的解释。某些时候,爱因斯坦会在科学大会上发表自己对物理科学的现在和未来的看法。有一个难得的例子:爱因斯坦在费城做了题为“关于物质现实”的演讲,这次的演讲内容也成了本书的格言。
自从爱因斯坦公布第一个发现后,他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德国德皇时期和瑞士小资产阶级环境里他开始了自己探索科学研究之路。二战期间,他生活在美利坚合众国。爱因斯坦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并为此做了实质性的贡献。现在他殷切希望战后的和平能持续更久。他对周围世界的态度从未有过改变,他仍旧保持着波西米亚人那种不受约束的个性特征,依旧幽默风趣,依旧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人类生活的现实,同时又具有《圣经》中先知般的悲天悯人。爱因斯坦仍旧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不愿意受社会关系所约束,但同时又是捍卫社会平等和崇尚人类博爱的战士。爱因斯坦一直相信,用简洁,甚至巧妙的数学公式来表达宇宙法则是有可能的。但现成的公式声称可以正确解决个人和政治生活中的难题,对此他表示质疑。
有位拜访者,还在德国时,爱因斯坦就熟悉他。当他来普林斯顿大学拜访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常说:“我有享誉世界的名声,报纸也大张旗鼓地宣传,而我却住在这座静谧的、与世隔离的房子中。你是不是很惊奇我的这种现状?其实,我一直都希望能过上这种与世隔离的生活,而现在我终于在普林斯顿实现了这个梦想。”
大学城住着很多赫赫有名的学者,但是没有居民会把爱因斯坦看成是这些普通著名学者中的一员。对全世界,特别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人来说,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二十世纪传奇人物之一。爱因斯坦的行为和话语不是简单地对事实的记录与判断,他的每一个行为,每句话语都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了他的时代、他的人民以及他的专业。
普林斯顿人们讲述了许多爱因斯坦的奇闻逸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爱因斯坦的一个邻居女儿的故事。一个十岁女孩的母亲注意到女儿经常去爱因斯坦家。这位母亲很好奇,便问为什么。女孩子说:“我做算术作业的时候遇到一些难题。大家都说,莫色尔大街112号住着一位平易近人的大数学家,我去找他帮助我学数学。他好乐意,讲得很好,比我们学校的老师讲得通俗易懂。他说我有问题随时可以去问他。”这位母亲很惊讶自己孩子的胆量。她去爱因斯坦家,对自己女儿的行为表示道歉。爱因斯坦却说:“这没什么,不要为此感到抱歉。事实上,在交谈过程中,我在孩子那儿学到了更多。”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人们在夏天经常可见到爱因斯坦手拿一个甜筒,套着一件毛衣,不穿袜子,拖着凉鞋,这情形经常使得学生乐不可支,教授瞠目结舌。
本书不仅阐述了爱因斯坦的个性特点,而且对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也进行了描写,所以这些故事都是千真万确的。即使这些人不向我们讲述爱因斯坦的真实事例,他们的存在也是一种详细的描述,描述的是爱因斯坦所生活过的,一个真实状态下的世界。
1945年,爱因斯坦从高级研究所退休,卸下了教授的职务。但是,这只是爱因斯坦官职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他的研究工作终结。爱因斯坦继续住在普林斯顿大学,孜孜不倦地进行自己所钟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