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政府从苏联学说的立场出发,出版了《苏联大百科全书》。书中关于“爱因斯坦”的部分,开头是这样写的:“爱因斯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苏联哲学家认为,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一名哲学家。关于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苏联大百科全书》这样描述:“爱因斯坦的哲学立场并非始终如一。马赫主义者断言,唯物主义和辩证元素相互交织,二者几乎支配了全部爱因斯坦的言论。”为了理解这些评论,我们必须记住,辩证唯物主义已是苏联的官方哲学,马赫主义和恩斯特·马赫的教义也都是其主要的攻击目标。
在《苏联大百科全书》讨论“以太”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内容:
在物理学中,将以太和物质对立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物理学家认为,只有重力和惯性才是判断是否为物质的标准,所以物理学家认为以太不是物质。这里我们对物质的物理和哲学概念同样有着困惑。书中分析了在20世纪初列宁提到的自然科学危机……以太是一种物质,和其他物质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将以太和物质对立起来是毫无意义的。这将会引发一系列不可知论者和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对论是基于数学的描述而提出的,它没有回答关于物理现象客观本质的问题。换种说法,在以太到底是不是物质这个问题上,它与马赫的立场是一致的。
通过研究俄国列宁掌权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我们发现,没有人尝试过用政治事件来影响物理理论性质。如果个人试图这样做,当局也不认可。而在另一方面,理论的哲学解释终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比如,莫斯科共产主义科学院政党及其机构的干预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那么,物理理论及其哲学干涉之间的边界不明显,也就不足为奇了。列宁曾经说过:“一个教授或许在化学、历史或者是物理的特殊领域中能够做出最有价值的贡献,但一旦涉及哲学领域,我们却连他说的一个字都不能相信。”
1934年,在苏联共产党哲学研究所的纪念会议上,苏联的著名物理学家约费正式提出,物理、哲学、政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这次会议是为了纪念列宁的主要哲学著作,即《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出版25周年而召开的,书中包含列宁对现代物理学的曲解看法和对马赫主义的批判。约费在此次纪念会议的演讲中说道:
当玻尔、薛定谔和海森堡这些物理学家表达他们对物理学的哲学意见时,他们的哲学观有时是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有时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社会任务的执行产物。因此,海森堡的物理理论属于一种唯物主义理论。也就是说,海森堡的物理理论是目前最接近现实可能性的理论。列宁也是如此,列宁没有批判马赫的科学研究,只批判了他的哲学。罗马教会的哲学家已经明确区分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理论和伽利略对其理论的哲学诠释。
1938年,苏联著名作家莫夫在《物理学哲学》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重要意义:
没有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具有理想主义的物理理论了。在神秘主义者、神职人员,以及唯心主义者中,有许多严谨的科学家趁机指出了相对论的哲学影响。唯心主义者指出,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对唯物主义的驳斥。某种程度上,这也证明哲学层面上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以及曲率理论和有限性空间理论。
在这里,“唯物主义的驳斥”意味着有必要背离牛顿力学理论和以太理论。后来,莫夫明确提到了唯物主义倾向的政治根源,他这样说道:
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已经抛弃资本主义的形式,进行独裁专政,挥起了斧头和棍棒。由于受到科学世界观的迫害,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家与这种转变联合加入阵营,并采取实际行动。而这种忠诚的转变表明科学家自身出现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变化。在过去的十至十五年中,资本主义国家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有倒退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反对达尔文主义、物理学中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质疑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的确如此,相对论的唯心主义的“解释”经常被用来支持法西斯主义哲学。
不久,广义相对论的提出震惊世界。1928年,莫夫指出,战后,广义相对论在某种倾向性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了。莫夫描述了战后的德国,说道:
唯心主义气氛包围了相对论,并且一直持续到当今。很自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知识分子欣然接受。学者在资产阶级社会边界的无能导致了相对论只为宗教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所利用。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相对论呢?我们应该接受所有的实证材料、所有的结论和归纳逻辑……但是,要替代资产阶级偏好从唯心主义来诠释相对论,我们必须发展一个辩证理论,以此来诠释相对论。我们需要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武装起自己年轻有为的科学家。
为了正确了解苏联对相对论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两个阶段。苏维埃政权的第一年,官方哲学中盛行一种观点,即相对论与唯物主义是矛盾对立的,因为相对论没有给光学现象一种机械论的解释。这一观点得到了莫斯科一位物理学家的支持。
著名纳粹德国物理学家莱纳德对爱因斯坦的理论持反对态度。1922年他的书出版后,由莫夫引介,译成俄语出版。莫夫写了一篇书评发表在苏联的权威哲学杂志《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上,文中说道:
爱因斯坦把绝对价值归咎于心灵的创作,并将物质世界与经验世界放在同样的位置时,莱纳德对此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从常识的角度来看,即相对于哲学需要,人们更需要物质世界的经验,勒纳更喜欢保持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从唯物主义观点看,勒纳显然认识到相对论所引发的矛盾。
另一方面,我们或许已经了解,纳粹哲学常宣称:爱因斯坦的理论之花只能盛开在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并存的土壤之中。而现在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者显然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我们将物理理论视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重点只取决于它的哲学解释到底是怎样的。
早些时期,苏联哲学家对马赫和爱因斯坦理论的批判,在很多方面恰好与纳粹主义作家一致。我们只需要聆听批判的声音,即爱因斯坦理论仅“描述”自然而不“解释”自然,就能知道他们拒绝一切不能被感官直接体验的物理描述对象,从而怀疑一切、毁灭所有自然的客观知识等等。
后来,苏联哲学研究所谴责,将机械物理学混淆唯物主义的做法是与现代科学不兼容的反动学说,唯物主义不意味着所有自然现象可以还原为遵循牛顿定律的运动。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谴责了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然而,“机械唯物主义”却卷土重来,一些物理学家利用“机械唯物主义”作为武器来反对爱因斯坦理论,就像纳粹物理学家莱纳德在德国做的一样。在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辩证唯物论时,“唯物主义”意味着,科学关注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事实,但是这些客观事实并不仅仅是物质粒子的运动而已。
第二阶段的苏联哲学抛弃了“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俄罗斯首席物理学家瓦维洛夫证明了,如果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角度来阐释相对论,相对论就非常符合唯物主义。在1939年的一篇文章中,瓦维洛夫清楚地写道:
没有物质属性的客观真实空间,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形而上学幻影,迟早要被驱逐出物理世界以外……爱因斯坦提出的历史性理论是对旧的形而上学的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否定……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时空是物质本身不可分割的存在。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时空的唯心主义的概念由此不复存在……在我们面前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尽管还远称不上完美,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再一次胜利了。
在苏联,“纯哲学”脱离科学的危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到。作为进步思想的唯一基础,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精诚合作越来越被需要。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之间的讨论消除了最不利的误解。1942年,俄罗斯科学院举办了一次名为“苏联哲学25年”的会议。会上,苏联著名哲学家米京做了发言。他指出并祝贺了苏联25年来在哲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即停止抨击爱因斯坦的理论,并建立了爱因斯坦理论与唯物主义的一致性。
米京说:
因此我们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有着更多的工作要做,许多热情洋溢的话题要讨论……也许现在可以说,爱因斯坦理论的哲学结论已经牢固地确立了。相对论并不否认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运动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通过观察者的相对移动,相对论只是建立了测量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结果,也就是测量被观察者相对移动的时间和空间。
那时,米京首次抵达纽约港,面对记者,他用与爱因斯坦本人几乎同样的话,总结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要点。
米京说: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的物体是不可分割的,且必须被看作相对于运动的时空。在这个层面来说,时间和空间就是相对的……在旧的形而上学概念中,单纯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几何上的特征,而我们得到了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新的理论,这个理论与物体、运动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