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抨击:爱因斯坦理论中的犹太思想(1 / 1)

通常,纳粹主义都把上述两个语言表述特点视为犹太人思想的典型特征。据说,相比于观察总结,犹太人更喜欢研精覃思。也有人说犹太人并不认可纯粹意识上的观念,只相信实践出真知。显而易见,任何一个物理学家身上都有这些特点。

在讨伐声中,不乏有人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仅仅是一种对事实的猜测。德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菲利普·莱纳德就是这样一个抨击者。他从反犹太人的种族主义立场出发,于1920年起,多次在公开场合批判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并鼓吹所谓的“德意志物理学”。在其《德国物理》一书中,他这样说道:

犹太人的物理学是出类拔萃的,特别是拥有正统犹太血统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改变和统治了整个物理学界。然而面对客观真实,相对论在某些方面就越发显得捉襟见肘。这就是事实的真相。与同样热切渴望寻求真理的雅利安人的科学家相比,犹太人对渴求真理的程度相对不高。

1937年,地方师生团体齐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了一场学术会议。会议议题是,探索自然界的“犹太”方式的起源和发展,这种“犹太”方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政治局势有着某种关系。在此次学术会议中,提出了以下内容:

自然科学的整个体系发展,离不开雅利安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其中以德国科学家人数最多。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时期也正是犹太人自然科学循序渐进的发展时期。那时,犹太人的自然科学更新了以太物理学中模糊的概念,并从雅利安物理发展的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分支。通过有组织地占据学术职位,以及越来越强硬的态度,犹太人想用其自然科学撼动雅利安物理学的基础地位,从而压制自然科学的所有新思想。最终,犹太人的自然科学以一种迷惑性的、想象性的理论,即著名的相对论取代了雅利安人的物理学。在相对论的表述中,同时语言表达中典型地彰显了犹太人的禁忌——即“不可言说”。这种发展与犹太人在战后其他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形成了一种暂时的巧合。

1938年,《普通科学》杂志创刊,该杂志创刊的目的是更具体地传播科学的纳粹主义概念。杂志里的一篇文章写道:关于数学和物理中的种族依存关系,我们读到了:

犹太人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因为他们对经验和理论基本关系的不同态度,尤其是对理论的偏爱。理论的建立没有考虑人类思维和观念的形式,也没有考虑缜密推理方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典型的犹太理论模式。他理论的首条教义便是光速不变原理,即无论在何种惯性系(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常数,不随光源和观察者所在参考系的相对运动而改变。而有人错误地断定这是一个事实的经验。

事实上,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和其他物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一样,该理论更多的是一种经验事实,而不是纯粹的教条。正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阐述不够完美,存在瑕疵,所以很多人认为,相对论中理论和经验的关系与从前的物理理论不一致。

犹太人对理论思考的偏好与雅利安德国人追求具体行动的偏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他们的政治主张上。犹太人崇尚探索不止、优柔寡断的行事风格,而纳粹主义德国则主张斩钉截铁、当机立断的行事作风。

因为纳粹哲学代言人的言论,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贴上了唯物主义的标签,并因此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了一起。1936年,在自然科学专业学生协会的组织营地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

爱因斯坦的理论深受一代人喜欢,这代人都接受唯物主义思想模式训练和教育。因为这个原因,除了在马克思主义土壤中,爱因斯坦的理论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土壤是一种科学的表达方式,这就好比是造型艺术中的立体主义[39]一样,又如音乐界近年作不出好的旋律和节奏一样。

一位发言人做了总结:“作为一种自然原则,广义相对论绝对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精神风貌的表述。”

在同一时期、不同领域对其理论的表达做一比较。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爱因斯坦却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37年,这位发言人再次说:

在哲学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十九世纪时期的理论研究过分依附于表面的东西以及重视物质的东西。因此,绝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无法理解并发展以太的概念,因为它本质上遵循了物质之外的规律。只有少数的物理学家,例如菲利普·莱纳德做到了。而犹太人科学家占了上风,他们本能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个机会。

为了能够评判这些论点,我们必须记住,以太引入到物理学只是为了以机械论的类比方式来解释某些现象。爱因斯坦是第一个认识到,不可能利用机械光学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因此他放弃了以太。对那些发现自然机械观终将不可行的人而言,这是应当采取的行为。而纳粹主义党派的科学支持者们并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他们不想放弃机械观的物理概念,因为这一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他们根深蒂固的简单哲学方法。但是,他们同时又反对唯物主义,他们的哲学立场就变得模棱两可,进退两难。比如,他们引入没有物质属性的以太,而自然的物质属性正是以太被引入的原因。

后来,莱纳德也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法。因纳粹执政,他从一个新角度攻击爱因斯坦的理论。从前,他反对过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摒弃了物理学中的机械学解释;如今,他指责爱因斯坦的唯物主义理念,指责爱因斯坦没有认识到没有物质属性的以太。但是,从机械观的意义看,爱因斯坦对光学现象的解释没有任何机械学基础,相比莱纳德,他的理论基础离唯物主义更遥远。

反对爱因斯坦的另一个原因来自“力”这个词汇的使用。作为一个术语,纳粹党人尤其偏好使用这个词。他们认为,这个词从物理学中消失是极大的灾难。“力”这个词的斗争现象,非常清楚地揭示了物理和政治两个层面上存在着很紧密的联系。

奥地利的恩斯特·马赫和德国的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在物理学上率先构建了一个“力”不出现于运动定律中的机械体系。“力”这个词只作为辅助概念引入来简化表达方式。由于纳粹党人把他们不喜欢的一切东西都描述成“犹太的”,所以他们认为,让“力”这个词消失也是犹太人所为,其实最初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所为。电磁波的发现者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在马赫、基尔霍夫之后,也一直在寻求一种新方式,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中去除“力”的概念。纳粹主义者将这种努力归因于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犹太血统。其中一位纳粹主义者这样说道:“如果我们记得,犹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想在物理学中剔除‘力’的概念,那就有问题要问了:内在的种族的因素是否起了作用?”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的概念中,“力”并没有作为一个基本的概念出现。物体运动的路径可能是“最短”的曲线。

消除“力”这个基本概念被视为犹太人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在文章中我们读到:

为解释速度变化的因果关系,雅利安人科学家提出了“力”这个概念。显然,这个概念起源于人类劳动和创造活动的个人经验,这些早已是雅利安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由“力”这个概念产生的相关思想,让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清晰了。但当犹太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自然科学后,一切发生了根本变化。

作者将“犹太物理学”与特别喜欢的纳粹目标联系起来,即《塔木德》,书中写道:

在爱因斯坦理论里,其表达的思维模式以“塔木德式思考”而闻名。这种塔木德的任务是为了实现神谕的训词。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在规则中对观念进行恰当的定义,并借助纯粹的形式主义模式来阐释和应用它们。犹太人十分正式地遵守犹太教法典的规定。例如犹太人在安息日当天,只能在自己住处一英里范围内活动。这种规定的形式对犹太人及其重要。

形式主义的塔木德思维方式也体现在犹太人的物理学上。在相对论中,光速不变原理和自然现象的广义相对论的原则都表征了犹太教法典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犹太相对论的概念中,空间和时间被剥夺了所有的精神,其只能以权宜之计来定义,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知识。

爱因斯坦理论中“长度”“持续时间”等概念的定义与传统物理学的定义相比,似乎“毫无生气”,其中的缘由如下:在科学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阶段定义的相应概念。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定义要尽可能用所有已有的知识来表达。当这种阶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科学的词语逐渐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语;这些表达渐渐获得更加具有情感的寓意,并且充满了生活,随处可见。所以,我们每一次介绍新的定义时,似乎都在创建“毫无生气”的概念。

我曾经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日本的外交官,他刚从拜罗伊特的瓦格纳音乐节回来。我问他有多喜欢瓦格纳式的音乐。他答复我:“瓦格纳式的音乐演奏技巧非常高超,极其巧妙。但与日本的音乐相比,瓦格纳式的音乐缺少了一种灵魂。”对于一个听着日本音乐长大的人而言,瓦格纳式音乐听起来似乎“毫无生气”并更加具有“理智主义”的特点,就像一个已经熟悉了牛顿力学的人刚接触到爱因斯坦理论的感觉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