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爱因斯坦的欧洲、美国和亚洲之旅(1 / 1)

荷兰之旅

对爱因斯坦的恶毒攻击唤起了全世界不同阶层人们对其理论的兴趣。这些理论对民众意义不大,而且几乎可以说高深难懂,却成了政治论战的中心。那时政治理想被战争摧毁,人们追求新的哲学思潮和政治体系,爱因斯坦的科学著作与政治之间的关联令人琢磨不透,有着神秘的吸引力。哲学家在《日报》上发表文章声称爱因斯坦的理论也许在物理学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哲学上肯定不是真实的,这更加激发了民众的兴趣。

大家好奇这个爱因斯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他们也想亲自接触这位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开始收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演讲邀请函。他很惊讶,但十分乐意遵循人们的意愿接受邀请,这样可以远离同行的狭窄社交圈。他开始结识新的人,享受着这一切。对他来说,离开柏林和德国,离开这个充满折磨和痛苦的地方前往他国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然而,这些旅行和公众场合的露面成了爱因斯坦受到攻击的另一个原因。一些德国科学家对此十分愤怒,一位勤奋的实验室观察员写了一本名为《给相对论的批量建议》的手册。在这本手册中,他对爱因斯坦世界之旅给予了自己的解读。他写道:“只要相对论的错误特征在科学圈中明显可见,那么爱因斯坦就会转向大众,尽可能公开地展示他自己以及他的理论。”

第一例,这一“不科学的”公众宣传是爱因斯坦在历史悠久著名的荷兰莱顿大学所作的演讲。在这里,他给来自这一著名自然科学中心的1400名学生介绍了“以太和相对理论”。这次演讲导致了很多误解。爱因斯坦曾提议“以太”这一术语应该被淘汰,以防人们误解是与一种媒介物质打交道。他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比如,“以太”可以用于太空引力场的“弯曲空间”,或者同类东西。

爱因斯坦的新提议激怒了一些物理学家,也取悦了一些人。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区分用语言写的建议和用物理事实做的认定。他们说:“长时间的努力使我们相信这一耸人听闻的事实——以太已经被淘汰,如今,爱因斯坦又重新使用这个词;这个人的话不要当真,他时常自我矛盾。”

爱因斯坦喜欢待在安静舒适的莱顿市,和好朋友们在一起,远离柏林纷争。他喜欢和本市的物理学家保罗·埃伦费斯特互相切磋。保罗,维也纳人,娶了一位俄罗斯物理学家。这对夫妇经常与爱因斯坦探讨有关物理学命题逻辑关系的最细微的问题。

爱因斯坦被莱顿聘任为教授,一年内只需上几周课。他很开心,盼望每年这个时候来这里放松。在柏林,人们总是推测爱因斯坦可能要永久移居荷兰。他的对手们千方百计让他在柏林不受欢迎。很多德国人认为,他们应该感激爱因斯坦,因为他在国外的知名度,让战败后的德国国际威望有所提升。他的敌人发起反对他的运动,说他在国外只是为自己的名声做宣传,而并非是为德国。

普鲁士教育部长哈尼施,也是位社会民主党员,他深感焦虑,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恳求爱因斯坦不要被这些攻击击垮,希望他继续留在德国。德国共和国政府很清楚,爱因斯坦对德国文化以及德国国际威望的价值。德国科学家的新理论一直由英国天文学家来研究和证实,这原本应该属于德国人的名誉就这样错失了,对此德国政府深表遗憾。部长请求爱因斯坦充分发挥德国观察员的协助作用,并承诺政府会提供帮助。

爱因斯坦很认同柏林作为科研中心的重要性,也非常清楚,目前对所有进步思想分子来说,重要的是尽一切可能提升德国共和国的威望。他给部长的信件中写道:“柏林的人文和科学紧密联系,这深深地吸引我。”他承诺,只要有可能就会留在柏林,甚至申请德国公民身份,这是他之前不愿意接受的身份。最后,他成为了一名德国公民。然而,这一身份给他带来了无穷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