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爱因斯坦(1 / 1)

爱因斯坦一直是一个好老师吗?他喜欢这个职业吗?在调查了爱因斯坦的学生和同事后,我们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爱因斯坦的两个重要的性格特征让他成了好老师。第一,他渴望成为有用且友好的人,尽其所能帮助同胞,尤其那些与他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第二,他的艺术灵感不仅帮助他获得一种清晰的、有逻辑的科学思路,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带给他和每一个倾听他理论的人以一种审美的享受。这也表明他喜欢与别人交流他的想法。

但是,爱因斯坦很想抑制这两个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我曾提及过,他讨厌与人过度亲密,这种性格经常让他在学生、同事、朋友和家人中形单影只,在学术领域也是如此。对很多教授来说,他们的个性在很多年轻人身上有体现,年轻人重复着教授所说的话,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教授们的个性。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复制的个性可能是一种缺点。但对教学而言,却是一笔财富。它通常会促使一部分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无私奉献,彰显自我牺牲精神。即使到最后的分析阶段,就算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愿望,老师也得放弃这种个性。他要花上自己大量的时间来服务学生。爱因斯坦没有虚荣心,他的个性也不需要被复制,因此,他不准备牺牲那么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与学生的关系也有矛盾,并以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方式很明显在他的讲课方式中有体现。爱因斯坦思考问题时,他总发现,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系统阐释,并呈现出来,太重要了。这样一来,对不同思维模式、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来说,问题将会变得简单易懂。他也喜欢跟数学家、实验物理学家、哲学家,甚至向那些没有受过科学培训却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来阐述自己的想法。此外,如果他想出一种新方法,能让问题简单易懂,他甚至喜欢讨论那些与他自己研究没有直接关联的物理课题和问题。

从这一性格来看,可能有人认为,爱因斯坦一定是个很好的演讲家和教师,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因为科学、历史,或是方法论的原因而对某一课题产生兴趣时,他会做讲座,听众常常为此如痴如醉。其演讲的魅力在于他那种与众不同的自然状态,不添油加醋、不夸夸其谈、不矫揉造作。他试图把每个课题都分解成最简便的逻辑形式,然后从艺术和心理角度,将其呈现出来。这样一来,课题中任何迂腐的假象都将通过恰当的引人注目的方式来呈现。他还有一种幽默品质,讲几个无伤大雅的玩笑,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就如孩子刚收到圣诞礼物时的那种欣喜若狂。

但是,定期的开讲座让他很厌烦。因为讲座前要组织且筹备好整个课程材料,这样才能在整个学年里向学生有趣的展示出来。这意味着,老师需要对每个独立课题里的问题感兴趣,要像爱因斯坦做研究一样,全身心投入。因此,老师们必须全力以赴。其结果就是老师几乎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因为一切创新活动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思考与反省。

有些教师,尤其是德国大学里的教师,他们时间安排相当精确。这样才可以计划好讲座的时间,也能腾出时间做自己的研究。由于时间安排很满,很难有时间思考一些与科学或教学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问题,也没有时间与不速之客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他们的生活很单调,所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放在科学研究或教学上。在日常交往中,他们经常受排挤,甚至是惹人讨厌;在单位,当然也是说不出任何有趣事情的那一类人。这类科学家其实并不罕见,甚至在杰出人群中也有这类科学家,但在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人群里还是比较罕见的。

爱因斯坦不属于这类人群。他不喜欢机械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将大量的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知识教给学生。因此,他更关注自己当前感兴趣的领域。他充满艺术气质,解决讲座过程中所碰到的难题,也很艺术。依据一本好书,采用最简单方法处理。对爱因斯坦而言,因为一个讲座而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搭进去是不可能的,因此,他的讲座内容参差不齐,他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百家讲坛教授,做不到全年都保持着同样的兴趣和卓越的演讲水平。不过,他给科学社团、学术大会和有众多听众做的单个讲座总是生动而精彩,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永恒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