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心与明月(1 / 1)

天宝八载(749)的春天,李白在扬州漫游。忽然听闻友人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这是他开元二十六年(738)继被贬岭南后的二度被贬。李白悲愤交集,为友人的悲惨遭遇痛心不已。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江南春天的暮春时节,残红遍地,绿意渐浓。青青的柳,拂着行人的衣角。白色的杨花纷纷扬扬地坠落,如温柔多情的细雨,与春风一齐扑向行人的脸庞。春光无限好,却也短暂易逝,漫步花海,沉醉不知归路。从迷梦中醒来,眼前是缠绵悱恻的杨花,似纯白的雪,带着哀愁轻柔地飘**,悼念着春天的逝去,美丽得令人心碎。哀切的子规啼声忽然远远地传来,一声一声,凄切哀怨。迷乱的杨花,杜鹃的鸣叫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伤心事,这样哀伤的时候,忽然听闻友人被贬的不幸消息,路程之艰险,迁谪之荒远,让诗人悲痛难掩,他仿佛看到友人正在孤独地跋涉,不知前方等待的命运,不知他们何时能重逢。

更难过的是,他得知消息时,友人已经离去,还未来得及为他饯行,诉说别离的哀思。友人向着茫茫的路途而去了,他只能根据友人离去的时间,推测他大致到了何处。王昌龄被贬往的龙标,是一片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李白判断王昌龄此时应该到了五溪。五溪一带在当时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山深水急,路途艰险,友人正颠沛流离在这样的地方,不知安危,杳无音信,李白心中无限挂念。本就被暮春的杨花与子规扰乱了心,听闻友人的离去,暮春的哀思更深一层,这样寂寞又伤感的春天啊,像一张天罗地网,令他无处逃脱。

无奈之下,只能寄希望于天上的明月。那是唯一的慰藉了,可能知他心的明月,虽然它总是沉默不语,沉默中似乎有一切力量。明月照着孤独伫立的诗人,照见了他满心的哀愁,就让明月将这些哀愁寄给远隔千里的天涯沦落人吧。明月成了他与友人之间的信使,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将他的寂寞与哀愁带给同样哀伤的人。这一颗晶莹的愁心被明月携着,随着迅疾的长风向着友人而去。李白的笔下,这样的信差必须是明月,风与杨花都是漂泊不定的,也没有距离感。月亮则不同,它高悬于夜空,静静注视人间,最多情也最无情。千里之外的友人,能望见这同一轮明月,定也能感应到他无限的哀愁。李白相信只有月亮具有这样的力量,能让他安心地将一切珍贵之物寄托,最后只剩一颗空白的心,静静与明月相映。从遥远的天际流泻而下的月光,如同温柔的手抚平不安地震颤着的诗人的心。

两位天涯沦落人,各自乘坐飘摇的小舟在未知的旅程中,他们望着同一轮明月,忽然获得一种在寂寞中坚定前行的力量。也许这些小舟仍要继续漂泊,没有抵达彼岸的时候,前方还有狂风暴雨,艰难险阻。但天上还有一轮明月,静默安宁,让他们心灵相通,不再寂寞。

日子如水一般逝去,李白愈发沉默了,金陵城像一个黄昏时分的陈旧梦境,温柔地将他包裹。秋天悄然而至,李白独自登上高楼。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古人对于楼的执念,体现在许许多多诗人的笔下。楼是一个与现实世界暂时隔绝开来的空间,它玲珑精巧,美轮美奂,思索的人与静寂的楼的组合,自成一幅意蕴悠远的画面。李白很爱登高远望,俯瞰人间万物,慨叹世事沧桑,风从四面八方而来,灌满衣衫,他如一只将要高飞的鸟,忽然被一种绝尘的清醒感攫住,将要如同一只自由的鸟儿向着无边的天空飞去了。

楼是在高处的,在空间距离上远离了人间的喧闹,寂寞在楼中发酵,这静止的一瞬,为诗人所独有,有限的空间化作无限。微凉如水的秋夜,李白独自漫步着,攀上了一座高楼,华灯初上的金陵城尽收眼底,他往吴越的遗址远远地望去,那里已经没有曾经的繁华的痕迹,只剩下一座座荒凉的空城,朦胧中似乎可以看见宫殿的幻影。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中,空****的宫殿也随波摇晃,虚空之上的另一重虚空,历史仿佛只是这水中幻影一般。唯有月光是真实的,穿越千年的光辉,仍然静静地洒落着。这一轮秋月皎洁如洗,好像晶莹的露珠都是从月光滴落而成。露珠滋养了夜晚的生命,也是短暂易逝的,在清晨的阳光来临之时,就悄然消逝了踪影。月光留给人间的馈赠,是这样一种寂静的美好。而诗人是领略到了月光的美妙与孤独之人,它与月光成了一对坦诚相待的挚友。

为何只有月光?因为“古来相接眼中稀”,这一生,外人太多,知己太少。古往今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都是如此,这似乎是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眼前是谢朓曾经眺望过的江水,“澄江静如练”,多年过去,依旧如此。李白怀着与谢朓同样的苦闷,与他的灵魂在此交会了。身旁的喧闹的众人只让李白感觉到更深的孤独,遥远时空中已逝的灵魂,此刻他望见了他们的飘浮。这样的陪伴,已足矣。

官场失意带来的打击,让李白长久地处于消沉之中。“立功”无望,他开始转向以“立言”为己任了。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风》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司马迁认为,春秋时期的诗歌多达三千余首,是孔子在这些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删述,留下诗经305篇,流传后世。孔子删诗,将“废兴万变”中的那些作品去芜存菁,这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诗经》,有了这些流芳百世的风雅正声。

李白的志愿,就是如同孔子一样,重视《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继承《诗经》的美刺和褒贬传统,以绮丽为贱,清真为贵,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

从政为官的愿望破灭了,李白开始思考,他还能通过别的什么途径来一展自己的抱负。他手中的笔就是他的剑,如今的文坛,像大雅那样具有规讽意义的诗歌不见已久,李白想起在春秋战国的年代,炮火纷飞,文明被弃于荒草之中,一直到强秦统一六国,才终结了这场血雨腥风。连年的战争带来的是彻底的文化破坏,一片废墟的蛮荒之地等待重建。屈原低吟着“众人皆醉我独醒”来到洞庭湖边,他形影憔悴,悲愤交集,满腔激愤发而为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句振聋发聩,令人热泪盈眶,流经千年,历久弥香,这是文学的力量。

李白所要继承的,就是这样一股来自于屈原身上不死的文学之精魂。诗者,吟咏性情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的魅力,在于有限的篇幅之外无穷的意蕴。这其中注入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的心血凝结而成。跨越时间与空间,代代无穷地绵延下去。李白要留给后世的是这样充满力量的诗,这是屈原与孔子那样的前代先贤留给他的使命,笔耕不辍,一直到如同孔子目睹西狩获麟的最终时刻。

李白似乎是忽然豁然开朗了,他领悟到充满浪漫的理想主义的文人,难被容于残酷的现实世界。他们总在守望彼岸世界,看到的总是现实的不完美,与现实始终无法弥合的距离,令他们感到痛苦。不如放下执念,去追寻遥远的彼岸,那里有朦胧而温暖的光,像是从千年之前屈原的身上穿越而来,笔握在手中的那一刻,他就化身为一只在无边的天际自由翱翔的飞鸟。

天宝九载(750),李白迎来了人生中的知非之年。五十而知天命,他成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了。在金陵度过了三年时光,这年五月,元丹丘自嵩山来信相邀,李白离开金陵,本想举家迁往嵩山,与元丹丘同隐山中,终究未能实现,也许是对于子女的思念愈加深切,他启程返回任城家中。

秋天抵达九江,李白再次登上庐山。庐山像一位忠诚的老友,等待着不同年龄的李白与它重逢。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庐山东林寺夜怀》

李白离开金陵,那里是有着热闹的人间烟火的都市。他渐渐远离那个繁华世界,来到寂静的山林。庐山是李白的一处精神庇护之所,以一片熟悉的清净与寂静的绿色,迎接老友的到来。李白这次来到庐山,一心想的是去探寻东林寺。那里清净悠然,无人打扰,是个修行的好地方。李白独自攀登着庐山,夜幕悄然降临了。月色映在虎溪之上,水面泛出宁静的清光,从寺庙传来的晚钟**开霜气弥漫的夜空,悠悠传开。果真是一片清寂的世外桃源,天香氤氲,天乐曼妙,修道的寺僧们静静地坐着,如入禅定。大千世界与一丝毫发,此时并无差别。李白望着这些僧人,心中一片澄澈空明。这样不曾迷失的生命状态,是多么令人神往,需要经过多少年的千锤百炼,才能永出生死轮回呢?

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算,李白已经处于生命的晚年。五十年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知天命的年纪,如何让心中的不甘与天命共处。李白愈发沉默了。

冬天,李白归家任城。此时距离他离家,已经有四年时光了。四年前,他“仰天大笑出门去”,如今竟然两袖清风地回来了。各种不怀好意的声音,又在周围涌动起来。李白需要面对的不只有自己了,还有这些世俗的眼光,猜忌与议论。

嗟予沈迷,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尝有。立言补过,庶存不朽。包荒匿瑕,蓄此顽丑。月出致讥,贻愧皓首。感悟遂晚,事往日迁。白璧何辜,青蝇屡前。群轻折轴,下沈黄泉。众毛飞骨,上凌青天。萋斐暗成,贝锦粲然。泥沙聚埃,珠玉不鲜。洪燄烁山,发自纤烟。苍波**日,起于微涓。交乱四国,播于八埏。拾尘掇蜂,疑圣猜贤。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彊彊。彼妇人之**昏,不如鹑之奔奔。坦**君子,无悦簧言。擢发续罪,罪乃孔多。倾海流恶,恶无以过。人生实难,逢此织罗。积毁销金,沈忧作歌。天未丧文,其如余何。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覆,职此之由。汉祖吕氏,食其在傍。秦皇太后,毐亦**荒。蝃蝀作昏,遂掩太阳。万乘尚尔,匹夫何伤。辞殚意穷,心切理直。如或妄谈,昊天是殛。子野善听,离娄至明。神靡遁响,鬼无逃形。不我遐弃,庶昭忠诚。

——《雪谗诗赠友人》

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李白的心中始终是光明磊落的。但人言可畏,在长安的经历,已经使他深深明白了。想要出淤泥而不染,需要强大的内心,不畏惧孤立无援的处境,能忍受强加于自己的种种诬陷。奸佞宵小的闲言碎语如同青蝇,碧玉被蝇粪玷污,原本的光芒被遮蔽,于是人们就看不见碧玉,只看到一片污秽了。令李白感到心寒的是,有多少像他一样怀有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的人才,被这些青蝇所玷污,所毁灭了呢?曾想着“东山高卧起来时,欲济苍生未应晚”,不曾料到的是自己在这样的盛世,竟然会沦落为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

李白高声呼喊,旁人只是用看着疯子一样的眼神看他。世道已经如此,真正懂得他的人,自然会相信他,对他不离不弃。那些听信了谗言而污蔑他的人,且让他们如云烟消散吧。

这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所要付出的代价。李白并不孤独,他的身影如流放中沉吟于泽畔的屈原,落魄,悲痛,孤傲,还有坦****的伟大。

天宝十载(751),安禄山升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所拥兵力二十万,占当时天下兵力之半。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边疆频繁的征伐,杨国忠讨伐南诏大败,安禄山击契丹大败,战士们死伤无数,哀鸿遍野。

李白身在任城,心系边疆。这时期的唐朝已危机四伏,国力与兵力均在衰减,唐玄宗却醉心于征战边疆,轻动干戈。逞威边疆,穷兵黩武的代价就是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李白出生于碎叶,那里是一片荒凉辽阔的不毛之地,他从小感受着边地战争的残酷,宁静被战乱打破,年轻的生命如荒草一般被大漠吞噬。如今是和平的盛世,统治者却因为征服扩张的欲望,让无数战士的热血白白地流淌在边疆,无数家庭破碎,越来越重的课税,压在百姓的身上。

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

战士的使命是保家卫国,好男儿志在四方,他们的心中热血奔涌,在最年轻的时候将青春奉献给他们所爱的国家。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国泰民安,和平安定。可事与愿违,他们不断地奔驰万里南征北战,战争残酷,刀剑无情。将士们的青春,就在连年的征战中逝去了。边地的辽阔,**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去征服,去拓展属于自己的疆土,于是边疆从古至今烽火不息,前赴后继的年轻战士,或是在这里消耗了青春,或是殒命于此。漫天的黄沙盖住了累累白骨,战败的战马徘徊悲鸣着,它们的主人死于战乱中,乌鸦叼着死去战士的肠子,在枯树枝上啄食,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野草,在荒漠中格外刺眼……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生命不该这样如同草芥一般被对待,战争也不应该在和平年代发生。欲望是无边无际的,它带来的牺牲,令李白悲痛万分,而统治者视若无睹,仍然享用着荣华富贵,以为江山稳固,自己可以万寿无疆。

李白有着一颗近乎透明的心,他望见的总是世间的凡人所遭受的苦难。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珍惜,不应该有高贵与卑贱之分,不应该籍籍无名地在他乡死去。可是在他的国家,盛世的阳光普照之下,还有这么多弱者,要受到压迫,无力选择自己的命运。李白为他们感到痛心,可他除了写下满含悲愤的诗句,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