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六载(747),李白四十七岁。春天,他在扬州度过,与好友喝酒,回忆往昔。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晚节觉此疏,猎精草太玄。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乘兴忽复起,棹歌溪中船。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
——《留别广陵诸公》
少年的李白,是心怀大鹏之志,无所畏惧的初生牛犊。身穿锦袍身骑骏马,腰佩龙泉宝剑,意气风发,热血沸腾,仿佛世上没有什么是他不可得的。他四海周游,广交豪杰,一身侠气行走江湖。他的脚步从来不曾退缩,也从不对自己有过一丝怀疑。这就是属于他的道路,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动摇。
可是如今,那个轻狂的少年去哪里了呢?一切并没有他想象中顺遂,这一路上,他屡屡碰壁,累累失败,他的锐气一点点被消磨着,生活艰辛,他退去了少年的模样,但心中的光芒从未熄灭。终于,他有了一段辉煌的经历,就快要实现他的抱负了,但很快,便从高空之上重重摔了下来。同时被摔碎的,还有他的理想。这个险恶而黑暗的世界,是他未曾想到的。要成为其中一员,就必须接受游戏的规则,成为黑暗的一部分。他拒绝了,宁愿从此颠沛流离,也不愿让心受到污染。
人生如梦,苦涩总是如影随形。不如做一个狂人,一个酒徒,随波逐流,苟且偷生。李白佯装醉了,醉了就能无拘无束,一边高歌狂笑,一边流着眼泪。
命运为何要这样捉弄他呢?他本该拥有世间一切美好,享受作为一个凡人的所有快乐。命运沉默不语,如同永恒的月光,它总是将悲剧降临在天才身上。
春末,李白赴金陵,登上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明君越羲轩,天老坐三台。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罍。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置酒勿复道,歌钟但相催。
——《金陵凤凰台置酒》
凤凰台位于金陵凤凰山上,史书记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传说这座山上曾经有凤凰聚集,乃筑台,山和台便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凤凰降临意味着王朝的兴盛。
李白站在凤凰台上,望见六朝繁华尽逝,唯有江水悠悠空流。吴国昔日建筑的宫殿已经荒芜,被杂生的花草覆盖,东晋名士郭璞的衣冠冢,如今也已经成了一个丘壑。历史上曾经煊赫一时的人和事,现在什么也没有留下,尽是一片荒凉。
放眼望去,并列的三座山峰在云雾中隐现,仿佛落在青天之外。奔流不息的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了两条河流,悠悠远去。如同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寥寥数语,凤凰台的绝佳胜景浮现在眼前。望着云雾遮蔽山峰,李白却想到了长安。君王身边,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浮云,遮蔽了君王的双眼,让他看到的尽是模糊幻象,看不清激烈动**的现实。他离长安越来越远,更有浮云阻隔,不知何时能够了却心愿。
曾有人说,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想和崔颢的《黄鹤楼》一比高下而作的诗。李白登黄鹤楼时,苦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彼时的李白尚年轻,便只作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种猜测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两诗功力都不浅,同为怀古,各领**。
历经世事沧桑,李白感受到的是自然的不朽与历史的须臾。六朝繁华,风流文人,都被时间的长河覆盖,不留一丝痕迹。历史中的人,又是多么渺小呢。千百年后,他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所处的时代,也会轻而易举地被颠覆。岁月变迁,是无人能阻挡的永恒力量。每一帧历史的影片,组成流动不息的时间长河。
就算什么都会消逝,李白还是想起了长安,想起他未竟的心愿。怀古的愁,最终落到了他自己身上。悲叹人生短暂,一转眼,他从青葱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耗去了半生岁月,依然壮志难酬。
纵然岁月变迁,青春不再,长安还是他心上的长安,他离开了长安,又开始流浪了,却无时无刻不想要回去。那一座城寄托了他的无限向往,见证了他的快乐与忧愁,得意与失意。它是无可替代的,坚不可摧的存在。不仅是一座城,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无比珍贵的梦。即便浮云遮眼,他也想再回去,否则,就是终生的遗憾。
游完金陵,李白继续南下,经过丹阳,抵达吴郡。他又一次登上姑苏台,望见月亮。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览古》
姑苏台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西施长夜寻欢所建的楼阁,吴王沉迷享乐,建造华丽皇宫,终于被越王勾践所颠覆,一夕之间,繁华成为废墟,警醒着后人。李白来到残垣断壁的姑苏台,忽然看到一根青青的新柳在姑苏台对面冒了出来,历史的残骸与自然的新生相对,似乎在嘲弄着人的不自知。忽然从柳岸湖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菱歌,让人如在春日,恍然置身于一派春光锦绣中。万古不变的只有这一轮西江月,曾经照过了吴王宫殿里的欢乐,现在依然如旧,照着这一片残骸和同在欢乐中的人们。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过湖州,到越中。李白的眼前浮现出越王大败吴王后,凯旋的景象。多年卧薪尝胆,一夕之间,洗去了二十多年的耻辱。满城的人们雀跃欢腾,庆祝得来不易的胜利。将士们脱去了铠甲,衣锦还乡。胜利带来的欢乐,持续地弥漫在宫中。宫中处处升腾的乐曲声,如花的美女,伴随在越王左右。如今他是万人之上的王,享受着他的胜利带来的一切荣华富贵,他以为这是属于成功者的快乐,却不知他正在重蹈失败者的覆辙。
月满则亏,极度的圆满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残缺。如今在李白的眼前,只有几只孤独的鹧鸪在荒草丛生的废墟上飞来飞去,它们咕咕地叫着,似乎在为覆灭的王国哀悼。
李白似乎是在借怀古影射当时的统治者,人民与君王都沉湎于享乐,忘却了危机。历史的教训就摆在眼前,人们却选择无视与遗忘,不知由盛到衰只需要一瞬间。永恒的月亮,知晓一切,它见证了繁华的衰落,生长与死亡。欢乐始终是短暂的片刻,永恒的是消逝。凝望月亮,李白忽然看到了人类的渺小,生命的悲伤底色。
两首怀古诗,一首是由今日的荒凉,联想往日的热闹,另一首是由昔日的繁华,对照今日的凄凉。过去与现在,由自然之物连接,人们以为它们是历史的陪衬,曾经见证过人的故事,殊不知,它们才是永远的主角,而人的热闹悲欢,只是它们的组成部分。宇宙静默地运行着,人类言说、表达、思考,建构生活空间,赋予事物以意义,这一切,也许只是上天无意落下的棋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对于古代诗歌传统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冲破,鹧鸪与月亮,不是为寄托诗人感情所形成的一个意象,而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物,观照人存在的世界。李白的诗歌中,一类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狂放,“我”无限膨胀,自然之物成为我的陪衬,所以更加不屑于人世间的一切束缚。一类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迷惘,须臾的人生与不朽的宇宙对照,像是触碰到一个黑暗古老的秘密,如此一来,人的生命意义在哪里?是应该顺从还是反抗?也许这就是李白所苦苦寻觅的。他一边说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边哀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面想要隐居山林,远离人间,一面感叹壮志难酬,心系长安。李白始终挣扎着,也许正因如此,他的诗歌才显得生命力勃发,仿佛是几千年被压抑的能量,终于被他一个人释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