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谁与适(1 / 1)

隐居在徂徕山的李白,并不能完全放下他的执念,他与竹溪山月相伴,与知己诗酒唱和,一颗心却牵挂着山外的世俗人间。他依然时时关心着民生疾苦与国家安危,一刻也无法感到安宁,心已不属于徂徕山,他只得又从山中返回任城。短暂的隐居生活对李白而言就像是一种静养,养足精神之后,还是要回到现实中,继续他未完成的路。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鲁东门观刈蒲》

李白热爱自然之物,他也热爱与他一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他们处于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依靠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生存。李白对于这些普通百姓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懂得这些小人物的热泪与欢笑,知道他们轻如蝼蚁的生命随时会因为政治的风云而受到剥夺。所以他更想凭自己的才能干政,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作为人应有的尊严,享有更好的生活。李白的济世情怀在他的诗中体现得最明显,他的一支笔,写天下苍生,写江湖侠士,写自然风光,唯独不屑于书写权贵。

鲁东的秋天总是来得很早,所以这里的人们在初霜降下时就开始割水边的香蒲草。香蒲草的叶子晒干后柔韧光洁,可以用来编制草席、扇子、篓子等用具。李白回到任城时正是收割蒲草的季节,农人们熟练地挥动着弯弯的镰刀,动作如行云流水,掠起水中的串串水珠。收割起来的蒲草,晒干后就成为编制草席的原料,经由农人们的巧手,变成一张张柔软清凉的草席,铺在**还能闻到清新的草木香气,让人感到清凉舒适。在李白看来,柔韧的蒲草与帝王豪贵之家所用的龙须草都能编草席,并不存在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而且蒲草编制而成的草席无惧尘埃的侵蚀与经年累月的磨损,应当比龙须草更为珍贵。

李白借蒲草,表达他对劳动人民的深深赞美。他们似蒲草般坚韧而柔软,抵抗着人世的风风雨雨,代代繁衍生息,精神屹立不倒,这样的品格岂是奢华放纵的达官贵人所能达到的。李白对于权贵的鄙夷,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李白始终与百姓站在同一边,因为他也是他们之一,没有社会地位,处处饱受冷眼。他也是没有光环的蒲草,但顶天立地,品行高洁。

李白的心中充满矛盾,他想要经世济民,却苦于没有机会。在不安与焦虑中度日,难道他真的会成为下一个姜太公吗?这时,李白的堂弟前来看望他,堂弟曾帮助他续娶刘氏。堂弟的到来让李白感到些许安慰,他向他吐露了心中的忧思。

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献主昔云是,今来方觉迷。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风飘落日去,节变流莺啼。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逢君发花萼,若与青云齐。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傅说降霖雨,公输造云梯。羌戎事未息,君子悲涂泥。报国有长策,成功羞执珪。无由谒明主,杖策还蓬藜。他年尔相访,知我在磻溪。

——《赠从弟冽》

怀才不遇的痛苦,时刻折磨着李白。他的状态越来越消沉,如同一座沉默已久的火山,一经触发,强烈的情感便喷涌而出。李白不明白,为什么大唐盛世会容不下一个诗人济苍生的理想。他满腹才华,胸怀壮志,却沦落到一事无成将要孤独终老的境地。残酷的现实如同一把利刃,一点点消磨着他的顽固。时光无情流逝,他已经耗去了二十年光阴,变得不再年轻,已经快要经不起漫长的等待。满腔的愤懑不知向谁发泄,最终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

李白仿佛是被盛唐遗落了,他向堂弟倾诉苦楚,他独自一人居住在偏僻的地方,眼看时光流逝,老之将至,太阳东升西落,大地冬去春来,而他无能为力。乡村也不是与他相宜的环境,正值农忙,妇人忙着养蚕,农夫忙着耕地,他一介书生什么也做不了。边疆战乱,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虽然他有着公输班那样的才能,却不能像傅说一样被重用。李白想要入仕从来都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幸福,国家江山的稳定。但这样微小的愿望,也成了奢望。他无法见到明主,得不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已经到了拄着拐棍走路的年纪了,仍然如同姜太公一样等待着文王相访,等待着一展宏图的机遇降临。

李白表达情感,总是选取最激烈的言辞。他从不含蓄,从不吝啬自己的言辞,从不在诗中隐藏自我。他不屑于玩浅显的文字游戏,让诗成为精雕细琢的文字迷宫,华丽而空洞。他也不是在诗中倾注过多的心血,字字重如千金,句句千锤百炼,让人似乎能听见诗人的灵魂在哭诉。李白的心中有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小小的浪花翻卷,就成为诗句。他潇洒自如地遣使着汉字与他手中的笔墨,像是天神在指挥着千军万马。这是为诗而生的人。他的生命太过绚烂,文字经由他之手的随意点染,便如同春风拂过荒野,姹紫嫣红开遍。天地万物在他的笔下重生,然后忘记自我,与他一同变得癫狂。李白所享受的,就是世界尽在他笔下的这一瞬,生命像太阳一样燃烧得炽热肆意的这一瞬。所以李白的诗,少有深刻难解之作,他从来都是信手拈来,带着醉意,浑然天成。而这种境界,却最为难得。李白的才情不仅仅是凭天分或刻苦就能获得的,而是来自于他与生俱来的诗意,他是赤诚的大地之子,在人间游**的精灵。悠悠五千年,这样的天才诗人唯李白一人。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白在自己穷途末路时,写给堂弟诉苦的诗依然能这么的豪情万丈,一点都没有英雄垂暮的悲壮与颓废。真正悲伤的时候,也许根本就无心作诗。李白更像是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因由,大肆渲染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实际上,潜意识里并不觉得自己有任何过失,他认为是君主不识人,时机迟迟不来。其实,如果李白真心想要从政做官,从他干谒多年的失败经历中,是可以很容易总结出一些经验的,这些经验便是他要审时度势,适当收敛自己,李白也许想到了这些,也许从来没有考虑过。他只想由着自己的性子,追寻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哪怕所有人都告诉他这样不对,他也不会怀疑自己,他根本就不怕撞南墙。

李白独自居住在任城,其实过得也并不差。摆脱了前妻刘氏女的束缚,他整日喝得醉醺醺,倒也自在逍遥。这时,一个让李白怦然心动的美丽女子出现了,李白极为罕见地将他对女子一见钟情的情形写入了诗中,也许这就是李白用来打动女子芳心的手段。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这位女子的家,应该距离李白并不远,李白也许是在四处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她。能让李白怦然心动的女子,必然是美得清新脱俗。美丽的少女静静站立在东窗下,一旁的海榴花开得明艳照人,花儿热烈,美人静美,花儿与美人都是世间少有之物,花面交相映,美如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海榴花点缀在绿叶之中,艳丽的色泽如同映在绿水中的珊瑚,佳人身着浅色罗衣,清风拂过,衣袂翻飞,如丛林中翩翩起舞的白蝴蝶。李白忽然闻到一阵醉人的清香,不知是海榴花的花香,还是美人的脂粉香。

美酒醉身,美人醉心。李白痴痴地望着这位美丽的女子,坠入了爱河。他一会儿想变成离美人最近的那一枝海榴花,和清风一同拂动她白云般的罗衣,一会儿又想直接前去和女子共同攀折石榴花枝,却又顾虑这样莽撞的行为会吓到她。向来性格风风火火的李白,这一会竟然也变得犹犹豫豫起来。美丽的女子明明近在眼前,却又与他远在千里。爱情的甜蜜与忧愁,让我们的大诗人也无可奈何。

但我们的大诗人,追求美人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我们猜测,这首情意绵绵的情诗,最后寄到了鲁女的手中,她面红耳赤地读完,心潮澎湃,知晓了李白的心意。经过一段苦恋,李白的一片痴心与才华横溢打动了这位美人,她嫁给了李白,成了他的第三任妻子。她为李白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颇黎。

李白对于爱情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如他对待友情的。李白好交友,重情重义,交际广泛,一生为好友作诗无数,大多数是送别之作。据统计,李白的送别诗多达一百六十多首,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送别孟浩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别金陵子弟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一生在漫游中度过,他周游四海离不开各地好友们的接济,看望朋友也成为他离家远行的原因。山与水都不特别,与好友的深厚情谊才是最美好的记忆,是他最珍贵的宝藏。这年夏天,李白的好友金乡县令范金卿到浙江任职,李白为他送别,一直送到城外。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友人就要远行了,李白的心中万分不舍。他与好友骑着马,离别的话说不完,不知不觉间送到了城的边缘,已经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了。李白放眼望去,城墙的那边横亘着绵延的青山,友人将去的远处就在青山之外,那里是什么样子呢?眼前只有一片青山,无穷无尽,挡住了他的视线。城外环绕着一条水波粼粼的护城河,终日不息地流淌着,见证许多离别。青山与河水,静默与流动,它们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抵达永恒,而人却无法长久地相守,要承受别离之痛。

如同浮萍,如同孤蓬,人跟随命运的安排随处漂泊,从一个未知地到另一个未知地,没有止境。李白想象着,此次一别,他的友人就像飞舞的蓬草一样开始了漂泊的生涯,离开熟悉的地方,亲密的好友,去一个陌生地重新开始生活。何处是归处?蓬草随风飘舞,它的去处,它自己并不能决定。李白又何尝不是如此,是什么力量让他无法停下前行的步伐,让他的心一直流浪,李白或许也曾问过自己。

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与友人间的浓浓情谊,使李白淡忘了漂泊之感。离别的突然到来,让两颗亲密无间的心从此天各一方,重新被孤独占领。友人飞走了,变成天上影踪不定的白云,不知道将要飘向何处。李白失去了一位挚友,这座城市重新变得陌生起来,显露出它的本来面目。正是日暮时分,夕阳缓缓沉入山中,似乎是在深深眷念人间,恰似李白对于友人的依依不舍。漫天的晚霞,照着友人离去的身影,单薄而孤独。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前方等待友人的,必定是灿烂的阳光。那么就暂且放下悲伤,为友人的前程祝福吧。潇洒地挥一挥手,就此别过,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载友人远行的马,这时却忽然萧萧长鸣,它似乎是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无限深情。原来它也明白了自己已成为一匹离群之马,从此之后,它要独自走过万水千山了。

李白已是不惑之年,四十年的人生中,他经历过种种生离死别,亲人、朋友,永远地离他而去,留给他的只有回忆。他慢慢知道许多别离或许再也没有重逢的时候,所以每一次别离,都变得越来越沉重。沉重到他再也无法坦**地说出他日再会,只能道一声又一声珍重,希望真的会有重逢的那天,如果不能有,那么就希望友人能够保重自己,过得平安幸福。

相遇与别离,都是早已被写好的故事情节。当明白了别离是生命的常态,就越能清晰地感知孤独的重量。这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消除的,来自生命本身,来自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意识。漫漫长路,人与自己的孤独对话,发现自身的渺小与伟大。人无法挣脱命运,但能以一颗跳动的心感知另一颗心,能尽情流泪与欢笑,能与痛苦和平共处,孤独的星球之间相互照耀的一瞬,也能成为永恒,这大概就是相遇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