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日零落
这年,李白三十五岁。友人元演邀请他同游太原,他们在五月到达洛阳,夏天时到达太原。
在太原,李白结识了一位刎颈之交,这个人就是后来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尊为“尚父”的唐朝名将郭子仪。李白与郭子仪互救的故事向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有史书记载:“郭子仪初在行伍间,李白客并州,于哥舒翰坐中见之,曰:‘此壮士目光如火照人,不十年当拥节旄。’屡脱其刑责。翰因署为牙门将。后子仪戡定安史之乱,历诸道节度。及永王反,事干李白。子仪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正史《新唐书·李白传》中也记载了他们的生死之交:“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李白漫游太原时,某天走在街上,忽然看到一队兵丁走来,队伍中有一辆关押犯人的囚车,犯人是一位年轻军官。李白见这人相貌不凡,目光如炬,便走上前去与他攀谈,原来他是在军中被小人陷害的郭子仪。仗义的李白不忍心看到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蒙冤而死,于是去向哥舒翰求情,请求他赦免郭子仪的罪名。最终,哥舒翰被李白所打动,李白救了郭子仪一命,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事实证明,李白确实很有识人的眼光,郭子仪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受到皇帝的重用。而那时的李白,投靠了叛军永王,招来杀身之祸,郭子仪为了救李白一命,不惜舍去自己的官职,换来李白的性命。李白被赦免,流放至夜郎。
这段传奇的故事也许有后人伪造的成分,但也证明了李白在大家心中,是极为重情重义的。他的身上带着一股江湖侠气,爱四处行侠仗义,哪怕自己也过得很落魄。与之相应的是,他真心待人,便能结交到同样重情重义的朋友。郭子仪后来对他的报答也令人感动,他始终牢记李白对他的恩情,在政治动**中,他们成了敌对的两方。为了给李白保命,郭子仪几乎是舍弃了自己的所有,来偿还李白的情义,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李白在对他人慷慨相助时,也许并没有过多地想过未来别人对他的回报,他只是天性如此,想广交天下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与不同的人喝酒聊天,游山玩水,与懂得的人分享生命中的快乐,何其美妙。对于他的朋友,他也不会用阶级的眼光分为三六九等,而是统统以诚相待。这些朋友,也成为他作诗灵感的来源,李白的所有诗中,赠给友人的诗数不胜数。在他落魄时,总有好友相助,让他不至于陷入绝境。侠肝义胆行走江湖,李白一直是如此。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太原早秋》
李白在太原漫游,从春到夏。塞外的秋天来得格外早,盛夏的花儿都纷纷凋零了,大地被覆上白色的秋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火星开始向西坠落。一转眼,离家已有半年时光。
秋霜带着点薄薄的凉意,覆在李白的心头。云彩飘过黄河,也被染上了秋天的颜色。目之所及,尽是一片萧瑟,对于故乡的思念,忽然浓烈起来。李白浅浅地睡去了,梦中,他回到了故乡,望见了那一轮熟悉的月亮,林中的石头房子,妻儿温暖的笑脸。
醒来时,才发现身边空无一物,心早已飞回了故乡,剩下他空空落落地坐在这里。汾水不舍昼夜地流淌着,没有停止的时候。一瞬间他忘记了自己将要去往何方。
安陆之于李白,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乡。他在安陆,度过了十年时光,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有了一间陋室,结发妻子,一双儿女,与他们无数次的聚散。时间悄悄溜走了,他和妻子在变老,孩子在长大。李白开始有了苍凉的心境,这是和年轻时候“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思乡是不同的。江水勾起游子的乡情,那时,他的家乡是蜀地,是他长大的地方,他想远远离开的地方,年轻气盛的豪情胜过了思念的悲伤。但现在,人到中年,仕途不顺,流浪有了些许无奈的意味。思念成了悠悠的流水,无穷无尽地缠绕着他,满心的忧愁只能寄托给遥远的故乡。
秋意渐浓,草木零落。一年中最繁盛的季节过去了,接下来是凛冽的寒冬,一年的末尾。目睹着无边落木萧萧下,难免会联想自身,触景伤情。这时的李白三十五岁,人生的秋天即将到来。季节的轮回是无止境的,春天总会再来,人却在年复一年的季节更迭中,过完了无法重来一次的青春。
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古风》
青春流惊湍,朱明骤回薄。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古风》
无法重来的青春,就像一生只有一次绽放的花火。短暂,热烈,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年轻美好的容颜,热血澎湃的梦想,都只属于绽放的那一刹那,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剩下寂静,余烬,成为人生漫长的下一篇章。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李白觉得自己,就像迟暮的美人一般,青春已不见踪影,壮志难酬,老之将至。接下来,漫长的冬天,该如何度过?
但时间并不会理会人的喟叹,它只会依然向前流逝,代代无穷已。
尔恐碧草晚,我畏朱颜移。愁看杨花飞,置酒正相宜。歌声送落日,舞影回清池。今夕不尽杯,留欢更邀谁。
——《宴郑参卿山池》
潇洒如李白,他是不会一直消沉颓废的。既然青春难再来,就更要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愁看杨花飞,置酒正相宜”,与其看着花朵纷纷落下,为四时的更替而伤怀,不如及时享乐,醉酒高歌,不让每一寸珍贵的光阴虚度。他无意与时间抗衡,只是坦然接受着这一切,并用自己的方式,让每天都精彩,不留下遗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昭君二首·其一》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王昭君二首·其二》
在太原漫游时,李白曾去往漠北,登长城,游览雁门关,这里埋葬着汉朝出塞和亲的宫女王昭君。
李白在昭君墓前,深深惋惜王昭君的命运,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的不同。王昭君出生于贫寒家庭,因为美貌而被选入宫中,后来作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使得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她是维护国家和平的功臣。尽管是女儿身,她深明大义,牺牲自己的青春,背井离乡,最后在异国他乡凄凉死去。后人提到王昭君的故事,总会赞扬她的勇敢无私,被她的爱国之情所感动。
但李白只是同情这样一个弱女子的凄惨命运,他仿佛看到王昭君出塞的情景,她携着琵琶,随着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柔弱的身躯似乎要被风吹倒。触目皆是荒凉,前路茫茫,一去无回。望着天边的大雁,她弹起琵琶,琴声凄婉,声声催人泪下,大雁也为之扑落。故乡的一轮圆月,依依不舍为她送行,最终在她入关时消失在眼前。
汉家的明月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复返。她用她的青春,换来了民族和平,却没人过问她是否甘愿,过得是否幸福。大时代中的个人,是何其的渺小,掌握自我的命运,又是何其的不容易。她倾国倾城的美貌,竟然成了她的悲剧源头。荒凉的塞外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滚滚黄沙摧残了她的容颜,她在离家万里的塞外憔悴衰老,最后凄然死去,留下一座沉默的青冢,似她无言的一生。
生前不幸但死后留名,与潇洒一生死后却无人识,这两种人生,哪种比较值得呢?在李白那个年代,乃至于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积极有为,追逐功名,报效国家,都是占据主流的价值观,也就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李白的人生选择,他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但他也在怀疑着,不时游离在主流之外。他不甘愿成为历史河流中的一滴水,而是要做一朵浪花,即便不能改变河流的方向,也要活出自我的个性,即便浑身都是枷锁,也要为了自我而活。所以李白在凭吊王昭君时,不是站在民族和国家的立场,而是人的立场,在那个人们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同情她的不幸命运,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本该享有精彩的一生,这种权利,却被无情地剥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