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初夏,李白离开了他的伤心地长安,又开始了他游山玩水的本职工作。
李白到了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又到了宋城(今河南商丘),在宋城游览了梁园。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辉。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
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梁孝王刘武于都城睢阳,建立梁国,在睢阳东南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名为梁园。“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建成后的梁园周围三百多里,有离宫、亭台、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陵园,供帝王游猎、出猎、娱乐,仿佛一片景色秀丽的人间天堂。
梁孝王喜好招揽文人谋士,他常常在梁园设宴,招揽文人前来做客,西汉时期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辞赋家枚乘等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与梁孝王吟诗作赋,把酒言欢,长此以往,在梁园诞生了一批西汉梁园作家群,包括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诡、羊胜。枚乘与司马相如在这里写下了他们的成名作,梁园辞赋开汉代大赋之先声,影响了一代文人创作。
李白所崇敬的司马相如,便是在梁园写下了《子虚赋》和《上林赋》,司马相如曾在朝中做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汉景帝不喜辞赋,见梁王惜才爱财,司马相如便称病罢官,到梁园投靠梁孝王,客居梁园数年。后来的故事便尽人皆知,司马相如靠这两篇赋,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功成名就。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形容这一时期:“天下文学之盛,当时盖未有如梁者也。”梁园文人云集,文化氛围浓厚,枚乘和司马相如的辞赋在这里开启了西汉文学的盛大气象。梁园也成为后世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向往,李白便是其中之一。
李白到达梁园的时候,梁园的辉煌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在岁月的冲刷下,往日的繁华已经烟消云散,冷月荒城,高云古木,留下一片荒凉的遗迹,供后人追怀。李白从长安离开,沿着黄河乘船而下,长途跋涉到这里,饱尝远游之辛苦,到了梁园,他又想念起与他远隔千山万水的长安,他已经离长安越来越遥远。
虽然破败,但梁园依然美丽,对着美景美食,几杯酒下肚,李白的豪气就又激**起来了,“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好景不常在,人生还是要看开点,及时享乐最重要了。喝着喝着,渐渐醉眼蒙眬,他仿佛看到昔日的梁王宫殿又出现在眼前,一池绿水边的翩翩舞影,枚乘和司马相如在这里激扬文字……李白一边吟诗,一边落泪,泪水打湿了衣襟。千里之外的长安不是他的梁园,他只好在这里以黄金买醉,浇心中块垒。也许他终会遇到他的梁王,只是不是现在,他现在能做的只是静待时机的降临。但总有一天,他能够东山再起,济天下苍生。
这是李白第一次到达梁园,他与梁园,与商丘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之后的人生里,他又游览了梁园两次,后来在这里娶了一位女子,定居下来,度过了十年时光,“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书情赠蔡雄》)。
秋天,李白到达嵩山,去拜会女道士焦炼师。
嵩丘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余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闻风有寄,洒翰遥赠。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傥可传,铭骨誓相学。
——《赠嵩山焦炼师(并序)》
这位女道士居住在嵩山中,行迹无踪,姓名不详。只听说她生于齐梁时期,年龄大概有五六十岁。她不住在室内,常常在山中修道,行走如飞,还有人说她能够下入东海,上登蓬莱,是一位得道的仙人。为了目睹这位传奇的神仙,李白登尽了三十六峰,结果都未能找到焦炼师的影踪,只能写诗远寄于她。
长安之行的不顺,让李白又起了归隐之心。他想象着焦炼师在紫烟氤氲的嵩山中修道,以桂花的金蕊当作食物,闲暇时读青苔纸写的道书,在宇宙八极恣意游**,在天宫九垓悠游盘旋,饮颍河水,身骑舞鹤,晚上归山身披秋霞独眠。如果焦炼师能够收到他的这封书信,他愿意随她学习仙道。
李白的另一个道士朋友元丹丘,也曾在嵩山隐居,在嵩山脚下、颍水岸上建了几间房子。朋友大概又是去别处仙游了。睹物思人,李白在他的旧居题下了诗句。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题元丹丘山居》
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嶷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嵩山采菖蒲者》
李白站在元丹丘的旧居前,看着这里云岩掩映,山清水秀,松风徐吹,石潭水清,颇有佳致。李白十分羡慕,友人可以这样无忧无虑地静心高卧在云霞里。但对他而言,无论他再怎么神往,他还是无法像友人一样隐居,放下凡尘的烦恼,因为他功名未就,就不能归隐。
李白所向往的,不是隐居本身,而是功成身退。归隐的前提是已经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样才能了无遗憾地退居山林。否则,他的归隐就是暂时的,是有目的的。
他无法放下,所以他羡慕元丹丘,羡慕孟浩然,羡慕焦炼师。但人各有志,李白再怎么羡慕,他在内心还是坚定他自己的道路。他要在世间闯**,要用他的力量为百姓谋福祉,让这个世界因为他有一些改变。与其说李白对于功名的追逐过于强烈,倒不如说他对于世间万物的爱太过博大,这种爱超越了道家的无为,也超越了儒家的仁爱,它是对于一切存在的关怀。不仅是对于山川湖海,花草树木,还有对于每一个人,他都有着博大的胸怀,深沉的怜悯。这是历史上无论哪位诗人都无法与他比拟的气度。
即便是在经济繁荣兼容并蓄的盛唐,依然不能摆脱封建专制的禁锢,李白被看作是异类,是挑战权威者,是不知天高地厚之人。但他又有着满腔的赤诚,看到了世事艰难,也无法熄灭心中的火焰,他仍要昂首向前。他不是看不清现实,而是看清之后必须如此,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笼子,就再也没有人能使他回到笼子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我们看到的是,盛世对他的不公平。人生的道路是那么宽阔,而他的面前,坚冰堵塞大川,大雪覆满高山,他没有出路。美酒也浇不了心中块垒,拔剑四顾,陷入无物之阵。他控诉着,茫然着,但从未丧失信心。即便这条道路越来越艰难,他还是等待着长风破浪的那一天,他会扬起风帆,远渡碧海青天。这种勇气让人感动,又让人心痛,因为他面临的不是明确的敌人,而是无处不在的无形的壁。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但他举起了投枪……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但他举起了投枪。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但他举起了投枪。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太平……但他举起了投枪!
——鲁迅《这样的战士》
许多年后,另一位战士鲁迅写出了这种陷入“无物之阵”时的绝望和反抗绝望的战斗,古来圣贤皆寂寞,时空跨越了千年,李白找到了同类。
李白离家四处漂泊,已是两年光阴,他常常想起远在安陆等他归家的妻子,一想起心中便涌起万般柔情。但他功业未成,有家却不能回,李白只能写诗,寄去他的相思,好让独守空房的人儿明白他的心意。
这些情诗细腻温柔得不像是李白的手笔,难以想象,在他狂放不羁的另一面,是这样的一往情深。对于妻子的包容,她的孤独,李白是满心歉疚的。妻子也许是这世间唯一懂他的人,而他却将她辜负了。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若流波。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
——《寄远·其六》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寄远·其八》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恩情婉娈忽为别,使人莫错乱愁心。乱愁心,涕如雪,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寄远·其十一》
读了这些缠绵深情的情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不可一世的李白,有着远大的抱负与洒脱不羁的性格,也会被儿女情长所牵绊,被相思之苦所折磨,变成了红尘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拿去他身上被后人所赋予的种种光环,才发现他并不是绝世独立的天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平凡人。
爱情之于李白,也是他的平凡梦想。与妻子相濡以沫,隐居山中,读书耕作,看小儿绕膝,未尝不是一种圆满人生。李白也许也曾向往过,只是他被注定的道路,让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让他距离这种平凡的幸福越来越遥远,而他是无法选择的。
长安与妻子,都是李白的心上人。一个是遥远如隔云端的美人,一个是与他伉俪情深的结发之妻。为了达成他对妻子的承诺,他离开家乡去往长安,旅途漫漫,一路辗转,终于抵达这个他梦寐以求的地方,他还没来得及“看尽长安花”,就已被长安拒之千里之外。
李白借酒消愁,混沌度日,麻痹内心以取得暂时的安宁。酒醒之时,他从虚空跌入坚硬的现实,重重摔下的痛楚,让他想起远处还在等待自己归家的妻子,那一片如梦似幻的温柔乡。独在异乡的孤寂与对妻子的思念,如潮水般绵绵不绝地蔓延了起来。
别离的时候,正是春色满园之际,李白依稀记得,那天东园的桃花开得烂漫如霞,妻子依依不舍地送别他,眼中含泪,如灼灼桃花上的晶莹露珠。他心中万般不舍,也只得暂时割舍对于妻子的依恋,安慰她会一定会尽早归来,约定保持书信联系。忍着心痛,李白告别妻子而去。对于身后的人儿而言,“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眼前的春天再缤纷美丽,也无济于事,她心里纷纷花落,春天已经凋零了。
一路上,李白依照约定,寄信给妻子,这次却久久地未能等到回信,仿佛是石沉大海一般。李白一边焦心等待着,一边思念着他的心上人。李白望见碧纱窗前春花纷纷飘落,明月寂寂高悬,又一个春天快要过去了,希望春风能吹去她满面的愁云,不要让她的容颜因为相思而衰残。相思苦,相见难,只能将满腹深情寄托在锦字情书中,它们哀伤婉转,催人泪下,让诗人也不忍卒读。
李白留下的诗歌中,我们熟悉了他豪情万丈的浪漫笔触,桀骜不驯的性格,这样一个仿佛不属于人世间的诗人,也许只有超凡脱俗的仙女才能让他心动,与他的气质相配。而许氏这样的凡间女子却能让他如此挂念,让他为她写下这一首首缠绵悱恻的情诗,这仿佛并不符合李白的孤傲**的个性,并不符合英雄美人的故事模式,诗仙从天上坠入凡间,让读者觉得有些索然无味。
但,这就是真实的李白,完整的李白。也许许氏不是有着传奇身世、容颜倾国倾城的女子,但在李白眼中,她有着“芙蓉婵娟之艳色”,“冰玉清迥之明心”。李白遇见她时,他只是一个卑微落魄的诗人而已,而许氏身份高贵。但她并不在意李白的出身,尽心尽力地履行着作为妻子的职责,体谅爱喝酒闯祸的丈夫,照料他的生活,支持他的远大志向。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爱意渐渐萌生,并随时间流逝愈加深厚,“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他们过着一对夫妻最平凡的日子,这种细水长流的生活,让已经不再年少的李白有了久违的安定感,在许氏身边,他找回了家的感觉,他终于不再漂泊。但他年岁渐长,时间催促着他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换来长久的相守。分别时,别离的痛苦让他不堪忍受,相思浸入骨髓,令他再也无法像年少时期一样无牵无挂,逍遥自在。寒灯绰绰,梦中他与妻子久别重逢,互诉相思,醒来发现身边空无一物,眼泪如雪般纷纷坠落,白发顿生。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在这一刻变得缥缈虚无,守护深深思念的爱人,才是最真切的愿望。
纵然顶天立地,磊落豪情,李白仍然是不能免俗的,万丈豪情背后,是他的一颗温柔多情的心。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远离人间的英雄,他也是一个受到命运捉弄、饱受相思之苦的可怜人。诗人的心,敏感细腻,他承受着才情给他的双重馈赠,得意时有多豪迈,失意时就有多忧愁。这些感触之深刻必然是超出凡人的,才能凝聚在诗句中,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打动凡人。他不是传奇,他所经历的同世上所有人一样,不会得到任何的优待,但他的诗句在代代相传中,让他成为特别的人。要满足人们对于传奇的期待,这平凡的一生就有了无数被解读的可能,被赋予意义的可能。人们读他,去体会他,去映照自己,殊不知,这一首首诗只是赤诚的灵魂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