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李白熟读了司马相如,对于《子虚赋》中的云梦大泽甚为神往。于是,他决定旅途的下一站就是云梦。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用了极为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辞,工丽的笔法,描写云梦大泽的盛大与丰饶:“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瑉琨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玞。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芎藭昌蒲,茳蓠麋芜,诸柘巴苴。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卑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蔷雕胡,莲藕觚卢、菴闾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瑇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蘖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芳;其上则有鹓雏孔鸾,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貙犴。”
传说云梦泽的范围东至今大别山麓,南到鄂西山地,北达大洪山区,南临大江,东西四百公里,南北二百五十公里,方九百里。楚国人把这一片汪洋大海般的大泽,叫“云梦泽”。
江水带来大量的泥沙,慢慢淤积在大平原、云梦泽上,人类便在泥沙淤积而成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建立城市,这块平原便是江汉平原。平原不断伸展,大大小小的湖泊慢慢消失,云梦泽的范围逐渐减小,到了唐宋时期,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已经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由于泥沙淤积,云梦泽分为了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留下的浩瀚水面,称之为洞庭湖,所以洞庭湖的古称为云梦。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便是在洞庭湖畔想象云梦大泽的万千气象。
李白的好友孟少府与安州(今湖北省安陆)都督马正会是故交,便建议李白前往安陆投奔马正会,请求其举荐贤才,同时游览云梦。于是,李白在这年冬天离开扬州,沿运河北上,到淮河再往西,途经陈州(今河南周口)。在途中,千金散尽的李白,行路艰难,穷途末路之下准备卖掉家传宝剑和新制的鹔鹴裘衣,曾经拒他于门外,被他在诗中劝告“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李邕,听闻后差人为他送来银两,解除了李白的困窘。可见李邕对于名士是极为器重的,李白也不计前嫌,欣然接受。李白经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再南下赴南阳(今河南南阳),在第二年春天(开元十五年)抵达襄州(今湖北襄阳)。
在襄州,李白去拜访了他仰慕已久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孟浩然年长李白12岁,李白与他相识的时候,他已经因山水田园诗小有名气,而李白诗名尚小。彼时,孟浩然仕途失意,隐居在襄州城的岘山中。他与李白有着相似的经历,少年早慧,在读书学剑中长大,青年时期就开始隐居与漫游,确立了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辞亲远行,开始漫游各地,结交好友,干谒公卿名流,寻求进身之机。周游十余年,依然一无所获,于是隐入岘山,悠游山水,怡然自得。在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流露出超凡脱俗的隐逸之气,这也是与李白的道家思想相合的。
李白在孟浩然身上,仿佛看到了十余年后的自己。孟浩然隐居的逸兴令他向往,他豁然超脱、耿介不随的性格也让他钦慕。在襄州,李白与孟浩然游山玩水,把酒言欢,吟诗作乐,两人的莫逆之交由此开始。李白也渐渐地受到了孟浩然的影响,从诗风到性格,都将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襄阳曲四首·其一》
——《襄阳曲四首·其二》
岘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襄阳曲四首·其三》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襄阳曲四首·其四》
在李白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时,他遇到赵蕤,博学韬晦、任侠有气的赵蕤是他学习的榜样,他教李白剑术、纵横术、道术,教他修身治国的本领,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他的思想,他的人生理想。后来,他告别老师,带着一身锐气开始独自闯**江湖,这才发现,老师教给他的,只是沧海之一粟。在他的世界中,打开了一道口,有光透进来,让他知道在那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远离家乡,他到了迷宫中,所面临的是一切未知,而他必须带着老师给予他的满身锋芒去磨砺自己。世事之艰难,老师或许没有告诉年少的他,因为那时的他万分坚定,坚定而盲目,并不会相信老师的劝告。
勇敢的少年,在世间闯**。他被碰得满身伤痕,心中的信念如同火焰,时而炽热,时而微弱,但从未熄灭。在这些跌宕起伏中,他也曾幻想过他的第二人生,隐居山中,超然世外,如神仙般逍遥自在。孟浩然的人生,就是李白的第二人生,是他站在岔路口,未选择的那一条道路。
高傲如李白,他是绝对不屑于放低身段,去迎合奉承他人的,他崇拜的是他自己。在他告别老师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了,不再依附于他人,不再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束缚他。他坦坦****,立于天地间,找寻并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功名利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真正地活过,存在过。
对于孟浩然而言,也许他也是羡慕李白的。没有选择的另一条路,总让人心中存有遗憾。但,这也是李白为什么能够成为李白,孟浩然为什么能成为孟浩然的原因所在,有缺憾,才会有曲折回旋的思绪,被注入在笔下的诗句中,成为诗歌流传千古的魅力,成为永恒的美,让人回味叹息。
暂别孟浩然,李白抵达安陆。李白在这里遇见了他的好友元丹丘,元丹丘是李白在蜀中结识的一个道隐者,一个学道谈玄的著名隐士,在李白的一生中,与他交往甚密,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中与李白喝酒的好友之一便是这位丹丘生。
元丹丘与李白所要去投靠的安州都督马正会是旧交,于是二人同去谒见马公,李白向马公呈上自己的诗作,马正会读后,对着长史李京之深深赞许李白的才气,“诸人之文,犹如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李京之听后,暗生妒意。
这年,李白27岁,他有了第一段婚姻,第一个自己的家庭。
李白在安陆漫游的时候,被祖居安陆的大户人家许梓芝员外相中,这个许员外,是唐太宗时名臣许绍之后,许绍是唐朝大臣,隋楚州刺史许法光之子,少年时与高祖为同学。许绍的少子许圉师同样是唐朝大臣,进士出身,在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许梓芝便是许圉师的儿子,家有一女许氏,尚未婚配,李白便入赘作了女婿,定居在安陆寿山,在这里生活了十年。
这段婚姻给了李白爱情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他与许氏造了一座石头房子,开垦田地,耕种劳作,李白这时也暂且停下了漫游的脚步,与妻子过了一段时间隐居山中耕作读书的生活。十年间,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名平阳,儿子小名为明月奴。
许氏是一位名门贵族的大家闺秀,古代没有婚姻自由,婚姻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贵人家的婚姻重视门当户对,进行政治联姻,为何她的父亲会看上一贫如洗、没有一官半职,出身于商人家庭的诗人李白?入赘在古代是极不光彩之事,高傲的李白为何会甘愿寄人篱下?这要从唐朝的婚姻习俗说起。
在初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实行相对宽松的士籍管理制度,贵族高门招才俊青年成了一种风尚,夫居妻家是士人在成名前的一种生活方式。李白到达安陆的时候,已经散尽千金,落魄不堪,入赘名门望族是他的最佳选择。这时的许家已经中落了,李白在入赘许家,接受许家资助的同时,也承担着提升妻家的社会地位和门户声望的责任。
尽管这段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因为爱情,但慢慢地,在朝夕相对中,李白与妻子许氏感情日渐深厚。李白嗜酒,不顾家事,还常常因为醉酒惹出祸端,妻子对他的恶习悉心包容,李白在诗中也曾流露出对于妻子的歉疚与感激。但因为两人的社会地位差距,李白不得不更加积极地求仕,甚至后来离开妻子去往长安,依然是四处碰壁,妻子却在漫长的等待中病逝了。李白在游历中,思念妻子与家乡,写下一首首浪漫哀伤的情诗。
许氏的生平事迹,没有详细的史料可以考证。但我们可以猜测,能够让李白倾心、牵挂的,必然是一个美丽不凡、聪敏贤惠的女子。也许隐居世外,相夫教子,守护小小的家庭是她的愿望,可如此平凡的愿望,也成了一种奢望。
对李白而言,决定仗剑去国的那一刻,便开始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他始终没有停下漫游的脚步。在安陆寿山的石头房子里,远离世俗,读书耕作,他忽然感受到了与爱人相守的凡尘的幸福。但这份平凡的幸福,并不属于他,他似乎是注定要漂泊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