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东山再起(1 / 1)

陆游传 杨雨 5353 字 15天前

陆游因为得罪了孝宗的亲信曾觌、龙大渊,被主和派排挤,在隆兴府通判任上被罢官,回到老家山阴。从乾道二年(1166)的五月起,他开始了长达四年的闲居生活。三十四岁才获得“就业”机会的陆游,在四十二岁的中年,又变成了等待再就业机会的“下岗人员”。

除了罢官的打击,乾道二年还发生了一件事,也让陆游伤心不已,这就是他最尊敬的老师曾几的去世。一年之内连受两大打击,即便是像陆游这样坚强的铁汉子,也开始产生了一些消极退隐的想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下陆游的这种退隐的心态。这两个方面一是陆游做的事,二是他写的诗。首先来看看陆游在再次“待岗”的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事儿呢?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那就是陆游开始在老家营建别墅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陆游建别墅?他哪来的钱啊?别说凭陆游的性格,做官肯定是清官,他总共才做了八年的官,最高官衔不过是八品,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清水衙门里做官,估计“灰色收入”不可能太多,“黑色收入”更不可能有,他就算想贪只怕也没机会贪啊!其实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难,这就要提到宋朝的一个好处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对于这个政策,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重文轻武当然有弊端,片面的“轻武”,埋下了宋朝三百年来不断的内忧外患的种子。宋朝从皇帝开始,普遍就怕打仗,可越是怕,就越是要受人欺负。在北宋,先是辽国,后来是金国,时不时在边疆上闹腾那么两下子,就把个宋朝上上下下弄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最后把大宋王朝的半壁江山都送给了金国;剩下的半壁江山也保不住,最后又都送给了气势汹汹的蒙古人……

可是另一方面,“重文”也有好处:文官地位特别高,待遇又优厚。“高薪养学”是当代多少文人的梦想啊,宋代就做到了。所以,宋代文人可以安安心心地做学问,写文章,弘扬中华文化。国学大师陈寅恪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后,在赵宋王朝算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很多人都说:要做文人,那就得做宋代的文人。宋代文人只要当了官,第一是地位高。有人说,在宋代,就是在前线打了大胜仗的将军,他们凯旋的时候,那种气派和荣耀,甚至还比不上一个状元及第的风光[32]。此外,文人不是都有好发议论的“毛病”吗?宋代文人是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当然“说错”了也可能会犯罪,但是犯了罪不会杀头,大不了丢官嘛。只要死不了,丢了官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第二是薪水高。官当到一定的位置,除了养活自己的妻室儿女,再养一大帮歌儿舞女都不成问题;多出来的钱还可以用来盖别墅建庄园。第三就是学问好。有了钱和地位做坚强后盾,出去做人挺得起胸,回家也不用看老婆的脸色,可不就能一门心思“之乎者也”、钻研学问了吗?北宋当了大官的范仲淹,晚年就曾经寄诗给自己老家的乡亲,大意是这样的:你们别看我现在衣锦还乡,前呼后拥的,派头大得很,其实我当初还不是跟你们一样,也就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所以啊,你们都别羡慕我了,赶紧好好读书吧。读好了书,考上了学,你们都会像我一样,好车子会有的,好房子也会有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啊[33]!

了解了宋朝的这个基本国策,我们就能够理解,陆游虽然做官的时间不长,官衔也不高,但还是有了一些积蓄,可以在老家盖房子了。这跟现在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兄弟有点相似:在外面累死累活挣了点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盖栋小楼。这是中国农耕文化安土重迁意识的一种反映。农民是如此,文人也一样。

陆家在山阴本来就是个大家族,陆游的父亲陆宰有别墅,陆游在云门山也有自己的房子。现在他要再建别墅,地点就选在山阴镜湖边的三山,这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地方。南宋人建别墅,也是一种风气,相比之下,陆游的别墅还算朴素的,开始的时候只有十几间房子而已,规模并不大,要是跟他同时代的人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举个例子,南宋非常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是个坚决的主战派,始终得不到重用。他在退隐的时候,也在江西的上饶建了别墅。辛弃疾除了会打仗,还有一个一般人比不了的特长,那就是善于理财。他的庄园,豪华程度也是一般人比不了的。就说规模吧,辛弃疾的庄园占地有一千二百三十尺长,宽八百三十尺,一百多间房屋。这一百多间房子在整个庄园里,占地面积还不到一半!这简直可以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媲美了。这个庄园豪华到什么程度呢?有个小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辛弃疾的好朋友陈亮曾经写信给辛弃疾,说啊:你还不知道吧?朱熹偷偷地去看过你的庄园呢——“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曾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朱熹看到你的庄园后,大发感慨,感慨平生都没见过这么豪华的庄园啊!朱熹是什么人?什么大世面没见过?连他都说辛弃疾的别墅是他平生见过的最壮观的,那豪华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陆游显然不像辛弃疾那样是个理财高手,日子经常过得紧巴巴的。所以他虽然也有房有地有别墅,是个地主,可以靠收租子过日子,但也不能证明他就是大财主,因为在乡下盖几间简单的房子毕竟花不了多少钱。要是跟辛弃疾那样的“大款”、那样的“豪宅”一比,陆游简直可以说得上是寒酸了。

话说回来,从陆游开始营建别墅这件事来看,他到底有多少钱并不是我们关心的焦点,我们从这件事上注意到的是,经历了官场上的这一次重大打击,他有点看破红尘了,好像是在打算:“哎,我要在乡下养老啦,我要在这里过一辈子啦。”因为从陆游的性格和经历来看,他绝对不是一个只会为个人利益打小算盘的人。他当然也要保证基本的生活,可他更为操心的还是国家的命运。可是现在,他虽然还是将国家命运看作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国家”却不给他关心的机会了。没有了施展拳脚的舞台,他能干什么呢?在这种失意的时候,陆游只好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的生活上来了。

陆游的这种失意,不但反映在他生活方式的改变上,也必然反映在他的诗歌里了。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这个时期的陆游,写了不少厌世的诗和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诗。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好像已经看不到那个忧国忧民的陆游,只看到一个随遇而安的“农夫”,一个闲云野鹤一样的诗人。此时的陆游说自己是“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34],觉得以前对于“浮名”的追求,不过是黄粱一梦,现在梦醒了,才知道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摸不着啊。现在的他,已经没什么追求,“悟浮生,厌浮名”,“从今心太平”[35]。放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自己的心终于安分了,“太平”了。

我们再举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来详细分析一下陆游这时候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在乾道三年(1167),也就是他“下岗”的第二年,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可以算是陆游的诗歌中最有名的篇章之一了。“山西村”是山阴的一个村庄名。“腊酒”即腊月间酿的酒,一般是留在过年时候喝的。“豚”在这里应该是指“小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的意思是说:你可别笑话乡下人家的腊酒味道不好啊,今年是个丰收年,农家接待客人可热情啦,杀鸡宰猪,倾其所有来招待我们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在写小山村的自然景色,也是这首诗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经典名句。这联诗表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诗人走在山村小路上,曲曲折折的山路水路,一眼看不到头,走着走着似乎陷入了绝路,让人不由得怀疑前面是不是已经没有路了啊?诗人正在迷茫的时候,转过一个弯,忽然柳暗花明,眼前又出现了一座小村庄,热热闹闹的样子,给疲劳的行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平时说陆游的诗写得好,其实主要还不是说他的诗当中表现了多少爱国思想。陆游的诗好,还经常体现在这些看上去好像没费什么力气的诗句,但实际上这些看似平淡的诗往往蕴含了很深的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可能不一定只是描写诗人眼前的实景,而更是反映诗人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看上去,他的人生似乎已经陷入了绝境,可是他并没有完全丧失信心,他还在期待着,期待什么呢?他期待走过这一段低谷之后,即将迎来光明的前途。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碰到这样的情况:以为前面已经没有路可走了,已经绝望了,如果是软弱的人可能就这样放弃了。可是事实上呢,只要再坚持一下,就坚持那么一下,前面很可能就是柳暗花明,就会出现新的机会,出现新的希望。所以我们常说,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执着勇敢的人的。

从这两句诗,我们不但可以看出陆游的人生态度,还可以看到他对写诗的一种观念。他曾经在教他儿子写诗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36]。意思就是说:你如果真的想学习写诗的话,光在技巧格律方面下功夫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诗歌之外多下功夫。“诗外”是指什么呢?当然主要就是指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勤于思考了。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诗句,光靠锤炼技巧,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来的,它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作基础,是诗人深沉思考的自然流溢。看上去是信手拈来,不费一点力气,但实际上“诗外”的功夫已经下得很深了,这样写出来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

我们再回到这首诗当中来。接下来的两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是描写农村的风俗。“社”是土地神,古代的时候,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在这一天,农村里要吹箫打鼓,热热闹闹一番,祭祀土地神,祈求来年的丰收。这个风俗也就是陆游所说的,是古代来历已久、一直保存至今的“古风”。

诗的最后两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就又回到了诗人自己的心态上。摆脱了纷纷扰扰的官场,诗人现在真可以说得上是无官一身轻了。“无时”就是“随时”的意思。即便是在宁静的夜晚,诗人都可以趁着明亮的月光,拄着拐杖悠闲地一路信步走来。兴之所至,随时都可以敲开朋友的家门,尽情地聊会儿天。看得出来,陆游是真心喜欢并且享受这样简单朴素的田园生活的。而且,他也融入了这种简朴的生活当中,把自己当成农家的一分子了。

在农村的退隐生活中,陆游不但把农民邻居都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他还凭借自己的学识成了乡亲们的良师益友,乡亲们都尊称他为“先生”。陆游不但是文学家、历史学家,是武艺高强的剑客,在老家闲居的时候,他还有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却是不太为人所熟知的——他还是个医术高明的“赤脚医生”。陆游精通中医,这一点也是秉承了家族渊源。他的高祖陆轸归隐后便开始学仙修道,很重视道教的养生术,此后的几代人都深受其影响,陆游也不例外。只是前半生他忙于功名事业,自然顾不上求仙学道,可是四十岁以后,从纷纷扰扰的功名利禄场一旦退下来,他禀赋中那种雅好山林、超然世外的性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就像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少年慕黄老,雅志在山林”[37]。求仙学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道家养生术的钻研。陆游不但自己善于调整心态,淡泊个人名利,得享高寿,他还将钻研的成果用来造福乡亲。在老家闲居的时候,他经常骑着个毛驴背着一袋子中草药去村子里逛,乡亲们一看到他,都高兴得出来夹道欢迎。那时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深受病痛的折磨,如今从天而降一个“活菩萨”,他们怎么能不欢天喜地呢?陆游一露面,大家就兴高采烈地都围了过来,这个说:“先生,我家娃儿的病还是您治好的呢,您看他都长这么高了!您真是他的再生父母啊!”那个说:“先生,您瞧我现在多壮实!多亏了您的救命之恩啊!”又有一个挤进人群中来说:“先生,您看这个是什么草药啊?它有什么功效啊?”再有一个拉着陆游不由分说就往家里走:“先生,我家刚酿了好酒,走,喝一樽去!”乡亲们七嘴八舌地感谢着陆游,争先恐后地请他到家里去做客。那些被陆游救过命的乡亲,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恩之情,好多人甚至给生下来的孩子起名为“陆”……这些令人感动的情景,就记录在陆游八十一岁时写的一组诗《山村经行因施药》[38]中。从这些真实的场景,我们也可以看出,陆游与乡亲们的相处确实是其乐融融,他和乡亲们多年以来建立的感情也是极其真淳和深厚的。

但是,仔细品味陆游这一类的诗句,我们还是隐隐地会有这么一种感觉:闲居当中的陆游,心态其实还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优美的环境,悠闲的生活,简单的人际关系,让刚刚在官场上遭受严重打击的陆游觉得找到了安慰,所以看上去他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天天在没有污染的乡村小路上散散步,跟淳朴的农民邻居喝几碗老酒,聊聊天气收成什么的;没有公务的牵绊,想几点睡就几点睡,第二天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虽然工资没有了,但是他有积蓄足够他买地建别墅,没钱花了就派儿子到佃农那里收点租子……“公务员”没当成,当个地主也蛮好啊。但是另一方面呢?陆游是不是真的就对这种生活满足了呢?他是不是真的对官场万念俱灰了呢?他是不是真的就心甘情愿做一个万事不关心的田园诗人呢?

不,他不可能甘心!如果他真的万念俱灰,万事不关心了,那他就不是陆游了,就不是那个不怕死的战士了!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经常会听到一些当官的人,口口声声地抱怨说:哎呀呀,忙死了,一天到晚开不完的会,办不完的事。真想早点退休,到乡下去种两亩地,养一窝鸡,盖一间茅草屋,过几天清闲日子算了!但是事实呢,你真要让他辞了官,或者退了休,日子清闲了,没人前呼后拥了,本来一个好像很重要的人物突然变得可有可无了,这样一来,心里的落差谁受得了呢?尤其是像陆游这样,他不是主动辞官退休的,而是被迫“下岗”的,被排挤的滋味不好受啊!只不过呢,陆游是个有智慧的人,与其把时间放在徒劳的抱怨发牢骚上,还不如好好融入田园生活,写几首清新可爱的田园诗呢。但是,他口口声声说的“身闲心太平”也未必就是真心话,从他当时所处的状态来看,他应该是属于“山重水复疑无路”这样一种状况,虽然暂时看不到前途在哪里,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并没有丧失希望,他仍然时刻关心着朝廷的动态。道家的逍遥出世,只是他在失意时候的一种精神安慰,可骨子里沸腾着的依然是经世济民的热血壮志。个人生活的闲适并不是陆游的最高追求,所以他现在的悠闲,其实只是为了等待下一个路口的“柳暗花明”。那么,他到底等到了没有呢?

终于,在四年的闲居生活之后,陆游等到了一封邀请函。这封邀请函是四川宣抚使王炎寄来的。王炎是四川地方的最高军事统帅,由他发出的邀请,其实是一个信号。那这回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信号呢?

首先,是大环境变化的信号。乾道四年(1168),陆游的好朋友、一个同样有血性的忠臣陈俊卿被任命为右丞相(右仆射,并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乾道五年(1169)的三月份,虞允文也被召回朝廷,和陈俊卿分别为左右丞相。虞允文这个人我们应该还记得,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大举入侵的时候,正是虞允文率军在采石矶大败金兵,奠定了宋军最后的胜利。同一年,参知政事王炎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而把陆游看作死对头的两大奸臣,龙大渊已经死了,曾觌被陈俊卿等人赶出了京城去担任福建总管……朝廷里的这一系列人事变动,在乡下的陆游都是时刻关注着的。这样的人事变动意味着主战派重新掌权了!这说明孝宗皇帝已经渐渐走出了符离之败的阴影,重新有了用兵北伐的念头。

其次,用兵北伐对陆游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命运转折的信号。在此之前,陆游做过一系列轰动的事情:比如说在高宗朝,他“泪溅龙床”坚决请求皇帝御驾亲征;孝宗朝又“力说张浚用兵”,并且还撰写了一系列最高军事机密文件,早就是朝廷上下人尽皆知的主战派代表人物了。正因为此,一旦朝廷重新有了用兵的念头,陆游就注定是一个不可能被遗忘的角色——陈俊卿不会忘记他,王炎不会忘记他,孝宗皇帝也不会忘记他!果然,王炎的四川宣抚使一发表,他马上就着手召集有勇有谋的抗金志士,筹备北伐,自然,他首先就想到了陆游,于是邀请函也在第一时间送到了陆游的手里。

我们都能想象得到,陆游接到邀请函以后的心情,该有多么激动!要知道,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整整四年啊,而且还是一个男人生命力最旺盛的四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壮志凌云的四年呢?这种激动的心情,我们也可以从他写给王炎的回信中看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激动到了“衔恩刻骨,流涕交颐”的地步。在《谢王宣抚启》中,陆游还写了这样一段话:

……某敢不急装俟命,碎首为期。运笔飒飒而草军书,才虽尽矣;持被刺刺而语婢子,心亦鄙之。尚力著于微劳,庶少伸于壮志。

我们看这段话,简直是迫不及待的意思了:“某敢不急装俟命,碎首为期!”他说:我真想立马就准备行装,等待进军前线的命令,即使要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啊!“运笔飒飒而草军书,才虽尽矣”,这一句是陆游的谦辞。因为在罢官前,陆游的军事才华主要表现在他草拟的那些军事文书上面,所以他说,即使自己的才能有限,也愿意到王炎的军队里面去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为他起草军书、出谋划策。与此相反的,他内心是很鄙视儿女情长的生活的:“持被刺刺而语婢子,心亦鄙之”,窝在家里,跟女人孩子耳鬓厮磨,家长里短的,那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因此,他迫切地要求到前线去,趁自己还有体力有能力的时候,去实现自己平生的壮志。

应该说,这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比以前任何一次机会都更让陆游兴奋。为什么呢?以前在官场上的经历,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担任一些闲散的文官,没什么实权。只有在枢密院短短的几个月,他有机会接触过最高军事统帅,参与重要的军事决策。但从根本上来说,在枢密院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秘书,还是文官,跟穿军装到前线去到底还是不一样。现在,陆游的梦想终于要变成现实了:王炎以四川地区最高军事统帅的身份,邀请陆游披上战袍,到最前线去!他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了!

可是,好事多磨啊,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梦想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陆游已经整装待发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又出了变故,一盆冷水当头浇了下来,把个热血沸腾的陆游从头到脚淋了个透心凉。这回又是个什么变故呢?

就在这年的十二月(乾道五年,1169),朝廷下了一纸诏令,陆游以“左奉议郎差通判夔州军州事”。“奉议郎”还是个正八品的官衔,因为他是进士,所以前面加了个“左”字。这就是说,陆游从南昌罢官到现在,四年过去了,他等来等去,等来的还是一个“通判”的职务,而且地方是离京城越来越远,离抗金前线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

夔州是个什么地方呢?夔州就在今天重庆的奉节,以前属四川,当时还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偏僻到什么程度?这里可以举一个数据来说明一下。陆游接到诏令以后,因为当时正在生病,所以直到第二年(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十八才正式启程。他走的是水路,到达夔州的时候,是当年的十月二十七日。也就是说,陆游这一路上整整花了一百六十天!宋朝的交通条件可不像现在,要是放到今天,从浙江到重庆,坐飞机最多几个小时就到了;就算慢一点坐火车,一两天的工夫也能到;即便是走水路坐船,一个星期左右也该到了。陆游可就没我们这么幸运了,这一路上因为长途跋涉,加上水土不服,先是妻子生病,后来是儿子,然后是陆游自己、女儿,家里人接连不断地生病,而且还有几次碰到漏水差点翻船。一路千辛万苦,到达夔州的时候,一家人早就是疲惫不堪,成了强弩之末了。

在这里,我还要再一次隆重介绍一下陆游的文学才华。为什么说是“再一次介绍”呢?因为我们一般都把陆游的身份定位在“诗人”,其实陆游还是非常出色的散文家。他从老家山阴到夔州,路上经历的这一百六十天,全部被他记录在了旅行笔记《入蜀记》当中。《入蜀记》不但详细描述了陆游这一路上经过的长江沿岸的历史名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是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而且还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对国家命运的深入思考,堪称那个时候的一部《文化苦旅》。当代的大学者朱东润先生有个观点我个人非常赞同:我们一般都认为在唐宋两个朝代的散文家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了。实际上呢,在宋朝,陆游的散文成就,应该说是远远超过了唐宋八大家里面的部分人。所谓“唐宋八大家”的定论,因为没有陆游的份,其客观性和公正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我在这里不多花时间评价陆游的散文成就,还是先回到陆游在夔州的生活上来。

在夔州任上,陆游的主要工作是分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相当于今天的分管农业和文教卫,可实际上他仍然只是一个没啥实际工作的闲官。夔州是一个闭塞的地方,就比如说他分管的教育这一块吧,他到任后就碰上了当地的州考,他理所当然是这一届考试的监试官。可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夔州“荒绝瘴疠”,地方荒凉,又经常瘟疫横行,人口很少。作为监试官,在考试期间,陆游居然无所事事,因为根本就没几个考生,阅卷的时候,也发现不了一两个让人眼睛一亮的青年才俊。大家想想看,这样一来,陆游工作还能有什么热情呢?

虽然陆游好不容易等到了重新出山的机会,可是这样的机会跟没有机会有什么两样?跑这么远到一个穷乡僻壤当个闲官,那还不如在家里过“地主”生活呢!对这样的生活,陆游是厌倦透了。所以,在夔州快要任满后,陆游心想:这回我不能“坐以待毙”了,与其被动“挨打”,还不如主动出击啊!说干就干!乾道八年(1172),在夔州待了一年多后,他写了两封很重要的信,正是这两封信,改变了他的命运。那么,这两封信是写给谁的呢?

原来,这两封信中,一封是写给当时的丞相虞允文的(《上虞丞相书》)。

以前,我们总是大讲特讲陆游高尚的一面,在这封信里,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他不太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了。哪一面呢?“耍赖”的一面。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陆游还会“耍赖”?是不是耍赖,我们要看了他写的信才知道。这封信的大意是这样的,他说:

我今年已经四十八岁了,老家远在山阴。因为家里穷,为了过日子,所以我接受了夔州通判的职务。从老家出来的时候,还是朋友们给我的资助才勉强凑够了路费。夔州这个地方穷啊,我的工资又低,现在任职期满了,可是我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攒够啊!况且,就算回得了家,以后的日子又怎么过呢?一天领不到工资,我就一天没饭吃!另外,我的儿子三十岁了,女儿二十岁了,因为没钱,儿媳妇娶不进来,女儿也嫁不出去。如果我这样的人都不算穷人的话,那天下就没有穷人了!请丞相可怜可怜我吧,给我个一官半职,让我多多少少拿点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最起码呢,能让我有回家的路费;如果还有点余钱,再让我两个年纪大点的儿子女儿能够谈婚论嫁,那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给您写这封信,不是为了表功,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就是想让您知道,我现在穷困潦倒到这个地步,实在是可怜得很啊!

这封信是不是让人觉得陆游有点“耍赖”呢?我前面说过,在宋代当官,工资比较高,过小康生活应该是问题不大。而且陆游在夔州的时候,官衔已经由正八品升到了从七品,工资也跟着涨了一级。按道理说,怎么着也不至于穷到这个地步吧?可是陆游为什么要“装”得这么可怜巴巴的呢?这可不像我们心目中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战士陆游啊!

当然,从这封信里我们也看到了一点,宋朝有些制度似乎也不大合理:既然任命一个地方官员,那么他去赴任的时候,应该酌情补偿一点差旅费,免得让堂堂一个朝廷命官,准备去赴任了,还要到处去借钱凑路费。陆游没面子,朝廷也没面子啊!

我们再回到这封哭穷的信上来。说陆游“耍赖”当然是开玩笑的,不过陆游是文人,文人的文字有点儿夸张那也是常有的事。他是个清官,又在夔州这样的穷地方当个闲官,说他很有钱那当然不可能。不过,不是有句俗话这么说的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虽然不是说宋朝的官,但哪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官啊!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太爷,只要头脑稍微“活络”点,吃香的喝辣的都不成问题。陆游再清廉,可是穷到没饭吃没路费好像也太夸张了点吧?

那到底怎么理解陆游“哭穷”呢?我个人认为,这个“穷”要看跟谁比较了。要是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比,那陆游绝对算不上是穷人。可是,如果要跟当时做官的人一比,比如说,跟辛弃疾这样的官比,那这个两袖清风的陆游,就真的可能是一贫如洗了。而且根据宋朝的制度,官员一旦满了任期,卸任后就不发工资了,从夔州到山阴,将近半年的路程,需要的路费确实不是一点点……从各个方面来看,陆游写给丞相哭穷的信,一小半有点“耍赖”的成分,一大半倒的确是实际情况。

除了写给虞允文的这封信之外,陆游的另外一封信是写给谁的呢?四川宣抚使王炎。三年前,王炎曾经邀请过陆游到他的部队里面来,只是因为当时这个邀请跟朝廷的任命冲突了,陆游没办法才放弃了这次“参军”的机会。现在,王炎就在四川,陆游就想到了他:为什么不就近写封信给王炎呢?不管怎么说,王炎对他也是有过知遇之恩的啊!

心动不如行动,一想到这,陆游马上动笔,又写了封信给王炎。差不多同时写的两封信,语气和风格却是截然不同。比如他在《上王宣抚启》中有这样的句子:“获厕油幕众贤之后,实轻玉关万里之行”,意思就是说:如果能给我机会,到您的幕府里,跟其他贤才一起为您效劳,只要能到边关前线上去,为抗金收复的大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那么就算离开家乡万里之遥,这点苦对我来说,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在写这封信的时候,陆游形容自己的状态是“抚剑悲歌,临书浩叹”。我们前面讲过,陆游是一个剑术高手,可是他的剑只能藏在剑鞘里,一直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他忍不住要抚摩着心爱的宝剑发出“悲歌”,要对着书信一声浩叹了!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武林高手也会有老的时候,一想到这些,他就忍不住“涕泗横流”。如果王炎能给他一次为国效力的机会,那他一定会“奋厉欲前”,奋不顾身地勇往直前的……我们看这封信的语气,这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陆游,是那个有着英雄本色的陆游了!如果说,写给虞允文哭穷的信反映了陆游当时的生活状态,那么这封写给王炎的信,反映的更接近他一直以来的心理状态!

现在,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两封信寄出去以后的结果了。这个结果会是什么呢?这两封信寄到了不同的地方——一封寄给远在京城的丞相虞允文,一封寄给就在四川的宣抚使王炎。这两封信到底有没有起作用呢?到底哪封信起的作用更大呢?如果这两封信,或者其中的一封真的起到了作用,那等待陆游的命运将会是什么呢?从四十二岁被罢官,到夔州任满,长达七年的人生低谷,陆游会不会在四十八岁这年迎来他真正的“柳暗花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