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几时归去——登州颍州扬州定州英州(1 / 1)

宋神示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东坡终于结束失去自由的岁月,由黄州团练副使移官汝州团练副使。

汝州州治在今河南省临汝,位置在黄州的大西北。

儿子苏迈这时被任命为饶州德兴县尉。

苏东坡计划绕道而行,顺江东下,等到转入淮水后再溯流西上,这样便可与儿子同行一段路,到湖口再分手。

故他这次移官汝州之行便经过了石钟山,成就了一次有趣的父子同游。

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鄱阳湖与长江的汇口处。

苏氏父子是趁着夜色去探访石钟山的。

他们乘一叶小舟,黑暗里行至绝壁下。

是真正的绝壁,山石侧立千尺,诡谲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听到船声与人声,山上的老鹰惊起,发出“磔磔”的怪叫,声音越来越高远,直入云霄。

这使父子俩感到震颤。

忽然,山谷中又响起如老人般的笑声,令人毛骨悚然。据说那是鹳鹤。

苏东坡父子惊心动魄,大家商议返回,此时水面上又响起巨大的不明所以的声音。

犹豫再三,苏氏父子终于战胜了怯懦,继续前进。

他们终于揭开了那恐怖声音的谜底。

原来石钟山下皆为石穴和缝隙,深浅不可测。当细微的水波涌进,水波便激**而发出巨大的声音。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进港口时,只见正对水中央一块巨石,足足可容纳百余人。

石块非常奇特,竟然是中空的,上面有许多窟窿,清风水波在其中吞吐,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如同音乐和鸣。

于是真相大白,旧疑冰释,父子笑逐颜开。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苏东坡《石钟山记》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苏东坡生性旷达,豪迈浪漫,一贯喜欢寻奇探胜,往往爱做别人所做不到的事情。

《赤壁赋)记载了他三更时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最后竟至“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又记录了他半夜爬山,“履境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在山上“划然长啸”,以至于使得“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这些地方都与石钟山险峻而奇异的景致相似。

可以说,苏东坡热爱冒险,既充满想象,又勇于探索真理。

如同后来他被贬谪到琼州,中途飘摇在惊涛骇浪之上时,他也说“九死南荒终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凡此种种,大约都能证明苏东坡热爱冒险的气质和人格,又或者能证明苏东坡在《石钟山记》里所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实证精神了。

这大约就是苏东坡性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之后赴任汝州的一段路途,苏东坡的心一再感到痛楚。

历年的风霜,无数的迁徙,积攒的辛劳与脆弱,似乎都在这段旅途里爆发了。

全家二十余人相继染病。

苏东坡的一个孩子病死。

资用罄竭,饥寒交迫。

所有这些痛苦,都起源于苏东坡坎坷的仕途。

苏东坡想要从此彻底退出了。

元丰八年(1085),苏东坡给皇帝上表请求离职居住常州,依靠薄田安身度日,终老此生。

这个请求幸运地获得了允许。

苏东坡和他的家人漂泊不定的生活似乎终于可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