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为知己(1 / 1)

从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达黄州,到元丰七年(1084)四月七日别去,苏东坡一共在黄州度过了四年零两个月。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苏东坡的生活全然变成了农人的日常。

当身体劳累到一定程度,精神的痛苦似乎就减轻了。

此时,苏东坡已经能够正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场悲剧。

他对自己目前的躬耕渔樵生活感到满足,甚至再度开始最具苏东坡风格的自嘲: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筍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初到黄州》)

这意味着苏东坡天性中的乐观豁达又将复活了。

到黄州时间既久,自稼躬耕的生活渐已适应,自食其力的劳动使苏东坡不至于再有“乏食”之虞,苏东坡的心情已不似初到黄州时那般沉重孤苦。

既无公务,又不敢多作诗文、与人交往,苏东坡的目光自然开始投向黄州的山水。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鱼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答李端叔书》),苏东坡在“放浪山水”之际继续治疗他的悲伤。

经过忧馋畏讥、家门凋落、贫病交加的磨难痛苦后,苏东坡迎来了元丰五年(1082)出游的**。

他蛰伏已久的心灵与生命力将要再次彰显和爆发。

从这一年开始,鄂东名山大川、历史陈迹、仙境居所,将要迎来这位天才的洋溢热情,而它们也将因为苏东坡的存在更为鲜活地出现在世人眼前。

一个更为旷达和快乐的苏东坡将要出现了。

痛苦既然没能打垮苏东坡,他便要高唱凯歌回来了。

他唱了一首《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三月,春寒时节,苏东坡前往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买田,并游兰溪。

不料骤雨突降,大雨“穿林打叶”,其猛急非比寻常。

下雨避雨是人之常情,更何况“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纷纷逃窜避雨。

一阵风起,寒意阵阵。

而苏东坡并不避雨。

他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风雨之中“吟啸徐行”。

也许,此时的苏东坡,想起了衙役的侮辱,人情的冷暖,友人的疏离,耕种的艰辛。

想起曾经经历过的痛苦,如同眼前的“一蓑烟雨”一般。

虽然痛苦冰冷,却终究会过去。

一会儿,雨过天晴,山头斜阳升起。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便是倔强的苏东坡,这便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苏东坡。

苏东坡最爱去的地方是黄冈赤壁。

黄冈赤壁位于长江边,波涛汹涌,江岸峭拔高峻,变化万千。

苏东坡经常去赤壁游览,浮想联翩,想象若干年前那一场对鼎足三分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正值建功立业的壮年却遭沉重打击,青春已老,前途未卜,苏东坡的心境与当年鏖战赤壁的豪杰遥相映照,无限感慨。

从夏天到秋天,苏东坡频频登临并三咏赤壁。

博学多才的苏东坡当然知道黄州赤壁并非“赤壁大战”的真正战场,他写信给范子丰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但他是这样灵活变通,有意将之当作周郎赤壁,借以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伤今,把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倾注在黄州的历史陈迹里,倾注在黄州赤壁的清风、明月里。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三篇诗文,是黄州苏东坡的全部心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开头就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体,其急迫和焦灼,既是眼前实景,又似东坡汹涌的内心。

那些已然湮没的“风流人物”、“三国周郎”,如同苏东坡难酬的报国壮志。

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充满感伤和悲愤。

自东坡后,黄州赤壁成为人们凭吊三国英雄的常去之地,而嘉鱼县东北江滨真正的赤壁战场反倒少人问津了。

元丰五年(1082)的秋季与冬季,东坡连续两次携友人到赤壁游览,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这次赤壁游中,吹箫客是杨世昌。

杨世昌是绵州武都山的道士,算是东坡同乡。这年夏天,他云游庐山,取道黄州看望东坡。

杨世昌擅吹箫。七月十六日,东坡邀杨世昌及几位朋友泛舟于赤壁之下。

夜色深沉,东坡不由吟起《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仿佛被诗人引动,一轮明月很快便自东山而起,月色中江面明亮而苍茫,东坡们的孤舟如在万顷烟波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出尘之感。

杨世昌随即吹箫助兴。

箫声呜咽哀伤,东坡愀然变色,于是有二人一番对答。

主客对话本是汉赋传统写法,但东坡此赋,却是假借二人之往还表达东坡的人生观。

在东坡看来,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亲率十万雄师沿江东下,面对滔滔大江横槊赋诗,何等威武雄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然而这一切,如今又何处去寻?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比之千年流淌不尽的长江和亘古如斯的明月,人是多么的渺小,人生又是多么的短促。最终不变的,唯清风明月而已。

《后赤壁赋》则是这样写的: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东坡作文,变化多姿,即使是同样的题材,也定会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两篇《赤壁赋》堪称典范。

东坡后一次携友游览赤壁在数月之后。

时已入冬,景物萧瑟,唯一不变的是天上的明月,于是苏东坡便从明月写起。

是夜东坡已准备回家了,因为“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萧条冬夜并不是出游的好时机。

然而行走在黄泥坂上的东坡看到自己的人影,抬头一望,正见明月当天,觉得不该辜负了如此的良夜。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正巧同行的客人在黄昏时分刚捕得一尾鳜鱼,夫人王闰之又很凑趣地取出一斗收藏已久的好酒,于是东坡就兴冲冲地带着酒肴,重游赤壁。

冬季江水大落,原来没在水中的岩石顿现峥嵘,耸立岸边的赤壁变得更加峭拔。距离上次游览才过了三个月,江山风景已面目全非。

于是东坡舍舟登岸,挽起衣襟,攀上赤壁危崖,俯视幽深的江水。

他在山顶上独立长啸,四周的山谷回声震**,划破了夜空的寂静。

他忽然觉得寂寞与恐惧,便下山回到船上,解开缆绳,让船随意漂流。

半夜时分,一只孤零零的仙鹤从江东飞来,它戛然长鸣,掠过船头向西飞去。

不久客人辞去,东坡也就入睡,他梦见一位身穿羽衣的道士,问他此游兴致如何。

与前赋不同,《后赤壁赋》中仅有写景叙事而没有一字一句的议论。

在萧瑟的冬夜乘舟游于绝壁之下,独自一人攀上险峻陡峭的山崖,东坡究竟在寻求什么?

那种“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真是山鸣谷应的夜景所引起的,还是深藏着他的现实感受?

玄裳缟衣的仙鹤与羽衣蹁跹的道士究竟是谁?

没有人能够回答。

我们只知道,在那个赤壁的夜晚,东坡领悟了不同的人生真谛。

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天下闻。东坡居士妙言语,赋到此翁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