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人生如梦——黄州(1 / 1)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

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古称齐安,地处鄂东,北屏大别山,南倚扬子江。

如果将城市比作人,黄州一定禀赋异常。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国,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国,黄州正好地处楚头吴尾。自中原看过去,黄州是最典型的“穷乡僻壤”,也因此成为一座最适合接纳流徙与流放者的城市。

翻开黄州从前的岁月,总徘徊着太多氏族、叛臣和文臣武将被迁徙、贬逐的身影。

春秋初年,鲁国强大而邾国弱小,鲁国常加兵于邾,不断上演弱肉强食的一幕。

尽管邾国为求保全,一面求盟于鲁国,一面交好于其他强国如晋、齐、楚,然而委曲求全并未换来理想的结局。

两百余年里邾国的大量土地逐渐被掠夺,终于在公元前255年,当邾国传至第29代时,被楚所灭。

邾国君王被流徙于湖北鄂东,邾人随之自山东南下,落脚黄州,建立邾城。后来,邾频频迁城黄州江滨、新洲,此地则易名曰“女王城”,后人讹而为“汝王城”、“禹王城”。

这或许是黄州记忆里最惨痛的流徙。

殷商时期,楚人迁至鄂豫交界的淅川与丹阳、睢山与荆山之间,史称“荆蛮”、“楚蛮”。

随后商王武丁“奋发荆楚”,楚人酋长第三代孙熊绎被武成王封于楚蛮之地,立都丹阳。

战国初,楚开疆拓土至大半个中国。北吞灭汉水中游之“巴”,建立汉中郡;南灭长江上游之“巴”,建立巫郡,即今鄂西三峡一带。

东汉年间,鄂西“巴郡蛮”、江汉平原“南郡蛮”相继造反,被汉王朝镇压平定,这些土著巴人遂被迫流放迁徙,其中一支徙往湖北东部,称“江夏蛮”、“西阳蛮”、“五水蛮”。“五水”者,今倒水、举水、漕河、浠水、巴河也,涉及今红安、麻城、蕲春、浠水、黄冈、新洲等县市区。

巴人入主五水,与当地居民交融同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屯田灌溉,种植水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巴文化。

这或许是黄州历史上最具生命力的迁客。

五水蛮武昌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江樊二水合流处。

公元21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县(今湖北鄂州市),封王称号,“以武而昌”,开始营建吴王都城,改鄂县为武昌,设置武昌郡,武昌为郡治。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武昌,同年迁都建业。公元265年,末帝孙皓又迁都武昌,一年以后还都建业。

前后跨越54年、三次迁都称王称帝武昌,带动了十数万人的移民活动,长江下游吴文化由是渗入武昌、黄州地区。

这或许是黄州历史里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移民。

唐会昌二年(842),晚唐文人杜牧被宰相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而贬出任黄州刺史,三年黄州刺史,杜牧“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留下了《云梦泽》、《赤壁》等作;

宋咸平元年(998),北宋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

宋绍圣四年(1097)“苏门四学士”之张文潜,因苏轼而连罪被贬任黄州监酒税。

自此黄州声名鹊起。——“(黄)州最僻陋少事”,“然自牧之、王元之出守,又东坡先生、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南宋陆游《入蜀记》)

这些迁徙与贬逐,近千人的文化传播,使商周、中原的先进文化就像一阵阵不怀好意的恶风却将美好的种子带到了黄州。

商周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巴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都在此地际会,“黄冈人文甲天下”。

无可争辩的历史意味、人文情境和独特的美学况味,许多氏族、贬官的遗址、功绩、作品、声名在此地流传,黄州的蛮荒因此渐渐消失,人文风气渐渐浓厚。

以最偏僻简陋生猛恶俗而吸引,却因为吸引使自己渐渐温和,这实在是黄州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