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闲散,但并非真的无事。
“吏治以仁义为本,教化为急”,苏轼这样想,也这样实施。
来湖州的路上,苏轼便遇上春夏间的梅雨季节。
从前苏轼祈雨,如今他要祈晴。
雨水连月不止,湖州人生活备受困扰。
苏轼于是冒雨前往黄龙洞,隆重祭祀黄龙,祈望天晴。
黄龙洞在离城十八里的卞山顶。“石壁峭立,岩窦阴沉,莫穷其底。旁有龙王祠祥应宫,郡有水旱祷焉。”
黄龙洞极深。曾有人缘径而下,经过二十五丈方到达洞的底部。黄龙洞底的石头是彩色的,往南有一小洞,洞口被泥土封住了。倾听之下,仿佛有巨大的吼声。
湖州民间传说此地有龙潜伏,并直通太湖,名为龙宫。深入而奇巧的山洞不少,但像黄龙洞这样陡峭笔直,而又如此奇丽的则十分罕见。
苏轼不避攀高援下之艰险,亲自登上卞山,俯视黄龙洞。
他要为民祈晴:
寄语洞中龙,睡味岂不佳?雨师少弭节,雷师亦停挝。积水得反壑,稻苗出泥沙。农夫免菜色,龙亦饱豚豭。看君拥黄袖,高卧放晚衙。
读苏轼此诗,仿佛回到远古,听到伊耆氏时代的先民们祝祷: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种虔诚和风味一如从前。
苏轼在湖州时间很短,所有政绩中最值一提的当属治理太湖水患。
北宋以漕运为纲,“转运使”代替“都水营田使”。因治水治田相分割,管理制度废弛,致太湖流域水利失去整体规划和统一治理,湖、嘉、苏、常等数州低地洪涝弥漫。
苏轼来湖州,吸取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时治水的经验,提议先治吴江西岸茭葑芦苇之积,则水东泻而无壅滞之患,几州都能受益,并率民在湖州城南筑堤。
治患与爱民,这始终是苏轼思想中最重要的为政思路。
湖州政情虽不似徐州那样令人焦灼,但变法之下,焉有完卵?
百姓的生活仍然艰苦。
湖州道中,苏轼看到渔民们忙碌劳累却所获无几:“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画鱼歌》)
而和贾收诗所作《吴中田妇叹》则借农妇之口描述农家困苦,读之令人落泪: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秕。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稻米晚熟偏逢大雨,收成不好而价钱又像糠秕般低;官府不要米只要钱,钱荒米贱,为缴纳赋税,农人不得已把仅有的耕牛卖掉,甚至拆掉房屋和炊灶。
米贱伤农,新法弊端于此暴露无遗。
苏轼忧时伤生。
伤心以至于诗文,本自然而然之事。
然而,苏轼的命运即将由这些诗文开始发生转变。
我们已经知道,在湖州,一场大祸即将临头,苏轼即将因一份《湖州谢上表》而有性命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