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聚散如寄——徐州(1 / 1)

一座城,能否在沧海桑田中始终繁盛?就像一个人能否永远青春?

没有芳华永驻的人类,但却有永远向上的城。

在今天江苏省大西北,京沪、陇海铁路的交会点,有座这样奇妙的城。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无论国都在西、在南或是在北,它始终处于最高统治核心区的中心方位;也无论文化高地迁易,还是经济重心转移,它始终处于向心和发散的轴心段位。

这座城,曾先后是诸侯国都、西楚王都、刺史、都督、郡守、州牧、知州、知府、道台等军政衙门驻地。

故国三千里,深宫无尽年。

在那样漫长而不可知的岁月里,它神奇地占据了地方政权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并无一例外总能将一切精华融会贯通。

它就是徐州,古称彭城。

彭城的出现是自然界的奇迹。

在遥远的洪荒时代,印度板块楔入亚洲板块,东方大地于是不断崛起,终于沧海东退,江苏遂成陆地。

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挤压,泰山山脉至大别山脉形成了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皱褶,阻隔了中原与江淮的交通。

就在这阻隔带上有一个缺口。

北来的泗水、西来的菏水于此相汇,南入淮河,沟通了西北与东南。

后来,在此缺口岸边,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大海以西、豫州以东一片广袤的土地逐步形成了一座中心城。

这座城,帝尧时期称大彭氏国,颛顼后裔彭祖封国于此而名彭城,此即徐州。

《尚书·禹贡》将天下九州分为九等,徐州因土质上中名列第二。

徐州何以奇妙?因它不可思议的包容性。

今天的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之地,而在古代,徐州城则处中原、齐鲁、江淮之交,“山峻以踞,水奔以驰,近可攻,退可守”。得天独厚,四通八达。

水路而言,从上古的转运主要节点——“浮于淮泗,达于河”,可入京师。

陆上来说,自秦始皇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徐州有八条车马大道通往四周政治经济都会。

南北货物在徐州集散,各色文化思想也在此激**荟萃。

上古三代,彭城秉承炎黄文化遗绪,形成了追求和平安宁的徐文化与追求和谐安康的彭祖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以彭城为中心方圆三百华里,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发源地。

历史上,老子与孔子曾在徐州沛泽相会,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思想交流;孔子讲学多次途经彭城,在城东吕梁观水咏叹,成为经典。

东汉,楚王刘英礼佛兴寺,彭城成为佛学中心。

东晋南朝,佛教多经徐州传布江南。

北魏孝文帝亲临徐州请昙度大师讲学。

隋唐两宋,帝王将相与迁客骚人流连徐州,赋诗无数。

黄河体系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与长江系列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此交会,这一独特的人文土壤,造就了徐州的独特历史。

除此,徐州还是“兵家必争之地”。

4000多年来,徐州平均每20年就有一起较大战争,这在中国的城市中极为罕见。徐州城东九里山至今尤存楚汉鏖兵的古战场。

徐州是帝王之乡,先后从徐州走出11位开国皇帝,累计统治中国近千年,几乎占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半。

单说刘邦,丰生沛养,以布衣提三尺剑在沛起义,灭秦翦楚,统一了全国。刘邦命萧何编律令,韩信申兵法,张仓定律历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使中国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

今天,我们面对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聆听着柳琴戏、梆子戏、琴书,为那些美丽的民间剪纸、农民画、儿童画所赞叹,看武术在民间蔚然成风。

今天,当我们经行九里山古战场和地下城,耳畔响起施耐庵《水浒传》中那首“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的山歌。

我们终于懂得了徐州为何是这样一座奇妙的城市:兼善南北、并贯东西。这就是徐州。

而徐州历史文化中尤其令人不能忘怀的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