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阴晴圆缺——密州(1 / 1)

当冰冷的海风自东向西吹进胶东半岛低矮的平原,密州的空气再度咸湿。

密州,地处今天山东省中部,北依沂蒙山,南临黄海,再往西,则与中原紧密相连。

北宋时的密州,地势多变。

境北部为潍河、胶水冲积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较为肥沃;西南部山地面积较大,沭水南流注入沂河;东南部为相对窄狭的沿海低地平原,有些短小的河流入海。

在宋代,山东是海盐的重要产区,煮盐业发达,密州涛雒场是当时京东东路重要的盐场,年产盐三万两千余担。

北宋结束唐末五代战乱,兴废继绝以恢复农业生产,于是密州农田水利较快发展,许多人因此致富。

密州为“山东第二州”,“带山负海,号为持节之邦”。密州山川秀丽,“彬彬文献足以征往而俟来,使人有所观且有所兴起;礼乐足以殿邦,山川因而增重。”

这是一块古老、富饶然又并不闭塞、保守的土地。

处在山水之间的密州人,深得“乐山”、“乐水”之奥妙,智者与仁者层出不穷,民风古朴、敦厚、豪壮。

当春风初来,密州满城牡丹。

密州素来花事极盛,人们尤其爱栽种牡丹。不少士绅之家建有花圃专门栽培花草。

当春天来临,谷雨时节,魏花、鞓红魏紫、三萼牡丹、冬日牡丹等各品种的牡丹便次第开放。

人们定期举行花会,或流连花市。

密州寺庙众多,而僧人雅爱牡丹,南禅寺、龙兴寺、资福寺等,莫不广圃栽种,并将礼佛大会与赏花融为一体,在牡丹的馨香中完成对佛法的领悟。

密州文化风气浓郁。

齐鲁入主后,密州一带属齐鲁文化交汇之地。

齐俗的“宽缓阔达而足智”及鲁俗的“好儒备于礼”,交相融合,至秦汉而正式形成琅玡文化,经魏晋隋唐而至宋代。

汉代,儒学在琅玡地区流传很广,从今文《尚书》传人济南伏生开始,其玄孙伏孺在武帝时讲学东武,遂移家于此。伏孺曾孙又传《诗》学,其子孙不断传承,伏氏子孙便在文化的遗风中定居诸城,并成为诸城文化的皈依。同时,汉时琅玡地区也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易》学中心。

琅玡地区浓厚的学术空气,经由汉末的经学大师郑玄远播于后世。唐末密州人苏仲容以儒学称于乡里,直到宋代,苏氏尚有别业在诸城城北,以盛开千叶白芍药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