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韩国人的集贸市场(1 / 1)

《纽约时报》的记者发现,在宁静的中国沿海城市——威海,香料商人给这里带来了些许的韩国风情。

从一家餐馆中散发出的朝鲜泡菜和烧烤牛肉的辣味,向韩国人昭示着希望,类似的香味也飘出了太和客栈。这是一家为韩国商人服务并出售亚洲航空公司飞往汉城打折机票的客栈。在城外想不看到大宇和三星的工厂并不容易。虽然威海的韩国情调很浓,但实际上,这座沿海贸易城市上空飘扬的是中国的旗帜。

威海在很久以前就开始接待外国人了。英国商人是最先来这座宁静的胶东港口抛锚的外国人,他们于1898年从当时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国手里获得了这个通商口岸。韩国商人来这里购买便宜的香料,则是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此时威海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今天,英国国旗的痕迹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清晨宁静原野的景象。韩国商人蜂拥来到这里,寻找最优质的商品带回国去。韩语版的商业网站HANGUL介绍着从韩国超市到抽水马桶店的各种商品。韩国顶级企业集团——现代公司的总裁担任着当地一家教师协会的名誉会长。

有600名韩国商人每周三次从仁川乘船到威海,在18个小时的旅途中,他们以灯光卡拉OK、OB啤酒和跳舞机自娱自乐。而在归途中,他们的行囊则塞满了干辣椒、大蒜和香油。51岁的延星日(音)在过去3年中每周两次来往于黄海之间。即使带着老伴儿和18岁的儿子,他靠向韩国餐馆出售香料,每趟也有200美元的赚头。

当亚洲金融危机袭击到韩国时,小商人是最先感到痛苦的人员之一。2000名最能吃苦的韩国人乘船到中国来——主要是到威海,也有到大连和山东省的其他港口的——购买廉价中国商品,然后再运回,加价高达350%出售。现在,韩国一流大学的有些学生甚至也利用暑假做起这种小小的香料套利生意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去做这种生意,”21岁的陈巨宇(音)说,“我可以挣钱,还可以到世界其他地方观光。”

但是,这样的机会却正在受到限制。去年,低价中国食品流入引起了韩国农民的强烈不满,以至于汉城把每个商人的进口量从120公斤减少到70公斤。10月份,又减少到50公斤。贸易摩擦在今年6月份进一步升级,汉城把中国大蒜的进口关税从30%骤然提高到315%。北京则采取了禁止韩国手机和聚乙烯进口的报复性措施。尽管政府官员解决了贸易争端,但是有些商人还是感到担忧。李俊日(音),从前养鱼而今从事进口中国食品和酒类,这位生意人说,表面上,两国都说贸易对双方有利,但私底下,没有哪一方愿意接受对方的商品。

尽管如此,贸易摩擦并没有阻止住韩国商人每周向威海的流入。这个港口城市还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中国朝鲜族人。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国有企业倒闭的冲击,许多朝鲜族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来寻找更好的机会。崔绵珍(音)全家去年从寒冷的黑龙江省移居到了威海。现在她在一家为韩国商人服务的饭店里工作。她的父母则经营着一家公司,向汉城的珠宝商供应未经加工的珍珠。崔绵珍说,工作机会对于讲朝鲜语的人来说非常多,她已经说服了几个高中时的朋友来到威海从事翻译、秘书和销售员的工作。

“在这里,我们为自己是朝鲜族而感到自豪。”她说,“我们感到没有什么需要隐瞒,而不像我们在黑龙江那样。”

为光临威海的商人提供服务的130家店铺中,并不都是由朝鲜族人经营的。今年24岁的店主侯健玲(音)从中国西南的云南省批发葡萄酒,供应给韩国人作为带回国去的礼物。她说,韩国人在这里下馆子有到家的感觉。韩国人砍价非常狠。她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做进出口商时,能把这些从海外顾客那儿学来的经商秘诀用于实践。“文化过去是从中国传播到了韩国,”曾在一所地方高校学习过朝鲜语的侯健玲说,“而现在中国人正在向韩国学习如何更好地做生意。”虽然威海有许多令人感到满意的方面,但那位姓李的商人还是抱怨:“中国人不会腌制地道的泡菜。”他强调说,虽然香料是中国产的,但腌制还是必须由真正的韩国人来做。有些东西似乎是不能超越国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