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松(音)开办因特网初创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一家迎合中国年轻人需求的主要网站。这位董事长发现,合格的管理人员比高效的政府官员更难找到。1998年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唐说:“在因特网技术方面,中国只比西方落后5年,但是在管理技能方面,我们至少落后20年。”
中国并不缺乏创业精神,然而从商的热情并不等于管理上的才智。中国小企业的破产率在同一地区中是最高的。唐说:“中国也许已经开放了市场,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熟练人员使市场有效运转。”中国只有9000名本国培养的工商管理硕士。相比之下,美国每年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有7万人。
更糟的是,那些有幸在中国的56个工商管理硕士计划中学习的人,也未必能掌握参与激烈经济竞争所需的技能。大多数教授从过时的教科书中照抄材料,没有实践经验可以介绍给学生。北京大学的一名工商管理硕士生说:“要是我的老师从来没有接触过市场经济,我怎么能相信他们呢?他们读博士时研究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
中国的商学院强调的是死记硬背,而不是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灵活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学生的参与也得不到鼓励,因此,成长中的专业人员很少有机会进行重要的表达技巧和辩论技能的锻炼。
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家由市政府与欧洲联盟联合出资开办的学校。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样由西方出资的教育项目数目的增加,表明教育部和外国政府都十分认真地看待这个问题。两年前在上海开课的工商技能发展中心,是亚利桑那桑德伯德国际管理学院的附属教学机构,该中心的会计主任芮树杰(音)说:“环视整个亚洲,我们发现中国对管理培训的需求是最大的。我们能够提供中国当地教育机构提供不了的技能。”尽管学费高昂,而且是用英语授课,但有些这样的培训项目并不乏报名者,因为文凭——即便只是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可以保证学生找到工作。为了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会议室中,一些多国公司甚至出面向学生发放数千美元的学费。
在商业气氛不那么浓重的部门——即中国的国有企业中,这种人才投资的重要性也正被渐渐接受。由于被迫要在一个日益贫乏和低劣的经济中参与竞争,一些国有企业正不惜钱财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能够长期生存下去。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近一半的主管级工商管理硕士生,是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之类的国有企业出学费的。
以往,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兢兢业业工作,在全心全意为厂里服务了几十年之后,最后在办公室中得到一个归宿。但是,随着亏损的不断增加,国有企业除了提高工资和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培训以外别无选择。许多管理人员对此表示欢迎,特别是因为有些人担心多国公司内的歧视性做法,会阻碍本地雇员在这些公司的晋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甚至连国有企业部门也在从商学院的花名册中挑选潜在雇员,像唐的公司这样的初创企业,在吸引一流管理人员方面也许会更加困难。当这位因特网企业家开始四处物色一位人力资源主管来管理他的160名雇员时,他原以为可以从几十份合格求职者的简历中挑选一番。但最后却只有4个人符合他的要求。唐说:“我们在哈佛商学院谈论的事情之一,就是有创意和迅速地应付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在中国的商业现实赶上其远大的经济抱负之前,唐和其他人将不得不依靠这种随机应变来勉强维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