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这一名称曾一度让人觉得可笑,那时,国营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少有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大部分商品被出口给苏联集团内那些不加挑剔的买主。当然,如今,中国制造的商品很容易在西方商店里找到。玩具、服装,甚至电子商品:中国制造,世界消费。1998年,在亚洲经济危机发作之前,中国出口总额达到了1840亿元,比1996年上涨22%。
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珠江三角洲,这块香港北面从广东伸展到深圳的地区。1978年邓小平提出经济改革之后,投资如涓涓细流般一点点被吸引过来。1984年,邓小平和当时的总理赵紫阳一起游览三角洲时,为了推动改革的深化,特许广州政府在对外贸易和投资方面享有更多的自治权,细流变成了洪水。最初,投资者主要来自香港。像捷达和李昆基这样的玩具厂商以及牡蛎调料生产商等一些公司开始建设大型工厂。殖民地香港与共产党中国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成千上万来发财的香港商人在这片充满机会的新土地上建立起秘密的另一个家庭。
接踵而来的是跨国公司。百事可乐和宝洁公司、三菱公司以及韩国的LG集团。中国的劳动力并不是这一地区最便宜的,但它开发出一种团体精神和可信的质量水平,使它成为跨国公司的首要投资选择。从1990年到1998年,外国人共在中国投资4630亿元:其中20%是投在珠江三角洲上面。“这是一个可以最先获得特许,从而让事情容易实现的地方,”《中国南方的红色资本主义》一书的作者乔治·林说,“它和香港有着联系,又是到西方和海外的通路,这些都促进了它的发展。”百事可乐公司(中国)总经理理查德·伊莱克解释了为什么百事会选择在广州建立自己的工厂:“这里物价便宜,而且和我们的香港地区办事处很近。”
如果跨国公司在赚取利润,当地居民也是如此。正如高速增长的建筑物和闪亮的霓虹灯所暗示的,三角洲已经成了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当地居民和外国人同样自由地在广州巨大的七层购物中心消费。“我爱好购物,”住在城市里的一位25岁的家庭主妇艾维·周说,“我用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外国的。”她详细列出一些项目:日立电饭锅、东芝电视机以及她提包里面的衣服。
广州东南方向50公里远处是东莞,这里曾是一座昏昏欲睡的城镇,但现在成了发展中的产业动力。自1989年以来,东莞吸引了96亿元的外国投资。来自香港(服装)、台湾(造纸)和日本(电器)的资金促使庞大的产业区涌现出来。
过去,敢于梦想致富的中国人从边境偷渡到香港去。现在,许多人来到珠江三角洲,这里有工作和体面的待遇向他们招手。李子萍(音)三年前从她的家乡广西来到了东莞。李在大学时学的是哲学,现在任一家香港服装厂的主管。“我来南方是想闯一闯,”她说,“广西没有前途。南方看起来要有希望得多。”李对自己每月2000元的收入感到满意,是广东工人平均收入的两倍,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
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目前看来是不可阻止的。但是,上海正在对它作为中国投资通道的地位提出挑战,三角洲寻找着扩大利润的各种途径。地方当局正在不断努力,开发大的基础工程,赋予外国投资商更多的自由——吸引更多的资金。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今年与广州政府确定了一项制造移动电话交换机的生意。如果邓小平今天再来三角洲,他不会认出这片地方来——但他肯定会表示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