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曾经说过他对3位公众熟知的人物敬佩不已。他们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中国已故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如果董建华想把香港治理好,他应该从这3位他尊敬的人物身上吸取经验。
两年前,董建华被任命为香港结束殖民统治后的第一任行政长官,香港市民拍手称赞。他是为数不多的受到北京领导层、工商界资本家和普通民众喜欢的香港本地人。然而,民意调查表明董建华的支持率下降到了57%,低于另外两位政府官员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和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爵士,他曾经拥有的高支持率在急速下降。当然董建华不是唯一一个需要对此承担责任的人,一些高级官员曾做出过糟糕的建议,他们似乎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傲慢,却缺少英国人的办事能力。然而为什么董建华在两年之后还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建他的政府,这依然是个谜。例如,他迟迟没有对香港的最高管理机构行政会议进行改革。过去,组成这个机构的是身居国外的官员和商人,他们就如何管理这块殖民地向总督提出建议。董建华用中国的利益代替了英国的利益,但是他还没有消除这个机构的主要弊端:行政会议的成员在担任公职的同时还允许拥有自己的私人公司。以行政会议的资深委员C.Y. 梁为例,他拥有并经营了一家调查公司,该公司由于得到大财阀的赞助而财源滚滚。梁说他不去参与有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事情。但是如果他和其他人确实有才能,他们应该参加所有的会议,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方面,董建华应该向李光耀学习。李光耀在当总理期间绝不会允许他的助手间出现利益的冲突,更何况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例了。
董建华是人们公认的谦谦君子。他能够谦逊地对待指责,他的人品也无可挑剔。但是他固守着被误解的儒家信条。香港在北京领导下的基本原则可以用那句口号来概括:“一国两制”,这句口号是邓小平创造的。然而无论何时“一国”和“两制”之间发生抵触时,董建华总是遵从“一国”的原则。
对董建华来说一切还不晚。他还来得及改变他的作风,这种作风如果持续下去,将进一步加剧一个深受结构经济问题困扰的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方面尽管不愿意,还是不得不插手来拯救香港。对任何人来说,那都将是一场灾难。董建华应该从现在开始向他崇敬的伟人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