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分析认为,中国正在全世界争抢“智力”。
今天,中国一些最杰出、最聪明的人才可以在诸如麻省的坎布里奇、新泽西的普林斯顿以及加州的伯克立等美国的大学城中见到他们的身影。由于政府不重视、薪水太低、住房条件差等其他因素,知识分子已经通过出国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自从1978年以来,有17万学者到国外学习或从事研究,在1989年之后单是到美国的就有5000人。他们中只有1/3的人员归国,使得中国智力资源的缺乏正在不断地增长,这种缺乏还可能导致中国潜在的能力散失。
现在,北京正在试图扭转这一趋势。政府已经展开了一场运动宣传中国海外学者的才干和成就,同时也鼓励他们回国。北京正在承诺给予更好的收入和得到改善的住房,另一个诱人之处在于:8月,中国国务院致函在海外流亡的“与国家唱反调的”持不同政见者,只要他们停止反政府的活动就欢迎他们回国。
绝非偶然的是,美国国会正在考虑一项法案,该法案将给予自1989年6月5日至1990年4月11日之间,在美国生活的中国学生永久性居留权。有8万名学生获得了资格。对于正在准备扩展其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的中国来说,缺少这些人的情况将会在一个艰难的时期中发生。“我们急需在电子、金融、证券、管理和法律方面的行家里手。”高速发展繁荣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委副书记厉有为如是说。
智力资源的缺乏造成的影响几乎随处可见。据报道,中央交响乐团在海外学习的人员流失了30%,上海交响乐团的流失量则超过60%。更加令人关注的是,科学家的严重短缺:中国科学院1978年以来已经派出7378名学者和学生到海外学习,但是这些人中只有3700人归国。第一批离开中国的成员主要由物理学家组成,现在有很多工程师也加入其中。由于科学家到了国外,中科院的许多研究项目不得已下马。留在国内的研究人员都不再年轻:据一家杂志调查显示,中科院所属43个研究所中的488个部门主任无一年龄低于35岁,有不到5%的人员比例在35~45岁之间。也许在上海的资深科学家中会有90%的人员在未来10年之内将达到退休年龄。
城市和省份正在为吸引海外华人而出台优惠政策。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最近在《中国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用优惠的待遇来吸引海外留学生。政府为那些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员提供三套间的公寓和奥迪轿车。当然政府并没有保证什么,但是物质的**是有吸引力的。
这种政策能够达到其目的吗?一位北京的化学家说:“中国对待科学家的态度是很糟糕的。我们进行研究,但是别人享受成果。”除了较低的工资和生活标准之外,知识分子抱怨为他们的研究提供的资金少之又少。中国科学院的一位资深工程师承认:“由于我们不能立即为他们提供住房,所以我们不希望所有科学家立即回国。”国家经贸委主任说:“我们不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