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的浦东计划(1 / 1)

在上海东郊园申(音)村的一块芹菜地里,8个戴草帽的农村妇女在干农活时戏谑地谈到她们的未来,“浦东发展得越快越好,”农妇卢新芳(音)对此非常热心,“那样我们就可以成为工人,我们的孩子就可以享受公费教育和公费医疗。”尽管39岁的卢年收入为1800美元,相当于政府公务员平均年收入的3倍,但她仍然向往着城里外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浦东位于上海东郊,长江把它与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市区分开。作为一个浦东居民,她殷切地盼望着自己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

卢的美好梦想是与浦东开发区的未来相联系的。9月,富有改革精神的62岁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宣布了这项将耗资数十亿美元的庞大计划。“这是中国政府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朱在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这表明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朱镕基的计划得以实现,浦东这块占地350平方公里、约为半个新加坡大小、主要由农田构成的土地,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香港”,一个拥有自由港、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金融、贸易、工业中心。这一预计耗资800亿美元、历时40年完成的计划,不仅给投资者提供经济特区所特有的优惠政策,而且还有它独有的优势:中国第一个以香港为模式建立的自由贸易区。

对上海而言,浦东意味着经济的复兴。“在40年代和50年代,香港是无法与上海相比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回忆说,“现在正好相反,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对于过去10年全力发展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他持否定态度,他警告说:“如果人们继续执行1980年的政策,上海就要沉入海底了。”

他一点也没有危言耸听。作为一个有着1276万人口的拥挤不堪的大都市,上海正在不断向周边扩张,同时那些陈旧过时的基础建筑正逐渐被拆除。由于严重的住房紧张,许多居民住在拥挤的公寓里,人均面积只有3平方米,不如一张乒乓球台大。许多家庭仍在使用被叫作马桶的木桶来代替现代的抽水马桶。在经济方面,上海从1984年起,工业增长率在10%—20%之间。

上海人倾向于将他们城市的落后归咎于北京对当地工业基地课以重税以资助中国其他地方发展的政策。他们说,从1949年起上海每年向国家财政部上缴75%—90%的税收。一位驻沪的西方外交官说:“当上海人去北京或深圳时,他们会指着某条整齐平坦的道路说:‘我们建的。’”

尽管浦东计划被宣传为邓小平1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但它形式上的启动仍然意味着经济建设的重心正从急速发展的南部省份广东和福建转移,而那里现在正享有着多项优惠政策。浦东计划的支持者将上海的复兴看作是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他们希望浦东计划的成功可以推动拥有一半中国人口的邻近长江三角洲一带的经济改革。

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浦东计划现已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支持。李鹏总理坚定地支持这项计划。浦东计划的初步成功看起来要归功于不知疲倦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自从总计划于去年4月被批准后,朱又迅速地做了许多工作来推动这项计划付诸实施。5月份,他率领由10名中国市长组成的代表团访问美国、新加坡、香港,以吸引投资者。

然而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时此刻,筹集浦东发展第一个10年所需的100亿美元在此时绝非易事。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目前还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银根紧缩的中央政府仅能保证提供13.8亿美元,所以朱希望外国投资者能够提供至少一半的所需资金。一位西方外交官说:“是有一些美国公司表现出兴趣,但我认为浦东计划并不会吸引那么多投资者。”

上海自身的保守意识也会妨碍朱的努力。上海人经常自负沉湎于1949年之前的日子。那时这座城市被称作“东方的巴黎”。“他们确实有理由感到优越,”一位西方观察家说,“但40年的孤立和政府的官僚已经使他们不愿接受新思想。”因此上海被人称作“一块遍布图章的土地”。在那里要想使一项计划付诸实施,你不得不盖上大量的公章。朱已经许诺建立“一章制”的体制,显然他也承认还远未做到这一点。当被问及如何对付这些拖拉费时的烦琐手续时,他这样回答:“我也痛恨官僚主义,但我认为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