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下旬,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在马尼拉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谈到他和中国领导人举行的为期3天的会晤时表示:“那确实是有些紧张的时刻,但我们的确办成了不少好事。”黑格恐怕也知道美国与中国已达成的协议既是富有成果的,但又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位国务卿不仅改善了自罗纳德·里根上台执政以来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而且将两国关系推动到一个更为紧密的伙伴关系,而这肯定引起了苏联方面的警觉。中美新型关系中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就是:两国发表声明,美国原则上同意向中国出售武器。
美国的这一允诺可谓危险与希望并存。苏联对与它共有4100英里边界线的中国心存戒心。对于克里姆林宫而言,黑格的中国之行无疑是美国新政府致力于反苏立场的又一明证。无论美国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多么微不足道,它依然加重了紧张气氛。在莫斯科,苏联的美国加拿大研究学院院长乔基·阿巴托夫告诉《时代》外交事务通讯员Strobe Talbott,黑格的中国之行“完全是针对苏联的政治讹诈,这进一步证明了华盛顿即将与苏联展开的有关恢复关系的对话是虚伪的”。
一些外交观察家对做出出售武器决定的时机感到意外,据说这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在黑格即将飞往北京之前匆忙决定的。当时,苏联正全力关注着波兰境内的民主自由浪潮。而美中之间的新协议会使莫斯科更加孤立,并让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认定镇压波兰人的行动不会使美国损失什么。美国官员坚持说,对华出售武器不过是改善与北京关系的很自然的一步。他们声称,美国已经为将来与中国打交道保留了回旋余地,对苏联同样是这样。
国务卿却刻意对武器声明轻描淡写,他指出美国还没有接到中国人购买武器的具体要求,但是中国的每一项请求都要一一经过国会与盟国的审批。尽管中国人很有可能对购买诸如反坦克武器、防空导弹等防御性武器兴趣很大,但他们的出货单不会太长。由于受到资金的困扰,北京把军事现代化置于较低的优先地位,今年中国大幅度削减了17%的国防预算。一位美国官员称:“中国人在军火市场上的购买力仅在多哥和扎伊尔之间。”
黑格曾在1972年帮助安排了理查德·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因此他在中国受到了礼遇。他首先与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进行了两轮会谈,之后又与主管经济的副总理薄一波举行了会晤。当黑格谈到里根政府计划缩小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范围,并向地方政府放权时,薄一波,这位负责当前大规模财政和税收改革的领导人大呼:“你们的计划听上去就和我们的一样!”此后黑格又会见了国防部长耿飚,并与副主席邓小平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交谈。一位观察家评论说:“他们果真好上了。”国务卿还与中国总理赵紫阳举行了会谈,赵给予了黑格高规格接待:他在重重高墙的中南海内接见了黑格,那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住处。
黑格此行的首要目的是与中国达成战略共识以“遏制苏联军事力量扩张的机会”。在与黄华的会晤中,黑格满怀**地阐述了里根政府的外交政策,他指出美国与中国在诸如南部非洲、中东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然而这些差异是战术上而非战略目的上的。在热情洋溢的宴会致辞上,黑格指出:“我们的目标实际上在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是类似的,如果不相同的话。”在与记者的谈话中,黑格不断地形容中国是一个“友好的不结盟国家”。但是,中国的态度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克制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告别宴会上,黄华指出“我们双方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他还礼貌地表达了对里根政府是否能比卡特政府更好地履行诺言的怀疑态度。
正如人们想象的,最棘手的事情就是美国对台湾的支持。黄指出,里根对台北政府的友好姿态使台湾在与北京达成和解方面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对此,黑格的回答是美国将继续与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但是之后他又悄悄对记者说,“中国人对这一点是理解的”。他向黄华保证,是否向台湾出售美国先进的FX战斗机还未做出决定,而且对于台湾方面的武器需求,美国将严格从军事,而不是政治角度决定。
除军售协议外,黑格还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让步。他向东道主承诺,美国政府将向国会提议修订超过100项的将中国作为共产主义敌人对待的美国法律,就如国务卿自己所说,“这些法案将中国推入了苏联的阵营。”放松的出口控制将允许北京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如雷达、计算机等军民两用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