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阶级斗争”——三井三池纠纷(1 / 1)

日本史随笔 王新生 1599 字 13天前

在日本,尽管存在全国性的工会组织,每年举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水平的“春季斗争”,但大多成为例行公事。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工资、企业内工会是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劳动者们成为忠心耿耿的企业战士。“五一国际劳动节”不是法定休息日,甚至现在的中小学生弄不懂什么是罢工。阶级斗争式的劳资对立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其终结点是1959年爆发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三井三池煤矿工人大罢工。

战后初期为恢复因战争结束而停滞的经济,日本政府采用“倾斜生产方式”,即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煤炭、钢铁等行业,以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带动其他部门的生产和发展。1944年煤炭产量4900万吨,1945年只有2200万吨,“倾斜生产方式”计划在1947年增加到3000万吨;另一方面,战时大批朝鲜、中国劳工被强制带到日本从事矿山等重体力劳动,其中13.4万人在煤矿劳动,约占煤矿全部劳动者的34%。战争结束后他们纷纷回国,为解决劳动力问题,政府优先供应这些行业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因而许多高学历者成为煤矿工人,结果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工会组织的战斗力。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成为大量使用的廉价能源,特别是作为发电的燃料,其价格从1958年开始比煤炭便宜。1952年政府解除对石油的管制,1955年颁布《煤炭矿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和《限制石油锅炉设置等临时措施法》,在限制石油进口的同时,推动煤矿业进行改造,降低成本。因此,经营困难的煤矿业被迫进行大规模合理化措施,其中之一是削减人员,同时也可以借机削弱工会组织的力量。三井煤矿公司在全日本有6个矿山,1958年度出现20亿日元的亏损,其中地处九州福冈县和熊本县交界的三池煤矿最大,因为三池煤矿工会(全称为“三池炭矿劳动组合”)力量较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池煤矿工会中有理论学习班,通称“向坂教室”。当地出身的九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向坂逸郎既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翻译者,也是著名的战前“劳农派”和战后社会党左派理论家。战后以其为中心的学者与三池工人一道研读《资本论》,学习班最多时每年举行近200次。向坂教授呼吁“工人必须成为企业的主人公,建立主人公社会”,其主张在整日与危险作伴的煤矿工人中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由此培养了许多马克思经济学武装头脑的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与此同时,三池工会实行彻底的“现场斗争”,即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根据实际状况要求公司解决安全、卫生、津贴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生产第一线的管理权。

1953年8月,三井煤矿公司进行合理化措施,计划在全部6个煤矿削减5738人,其中三池矿为2071人。当时的方针首先是自动退职,如果人数不满则按照一定标准提出退职劝告,不服从者给予解雇。由于自动退职者较少,因而公司解雇了2700名工人。三井煤矿公司的工会组织是“全国三井煤矿劳动组合联合会”(简称“三矿联”),发动全体工会成员进行了24小时罢工,反对解雇工人。公司受到严重打击,被迫在11月收回解雇决定,工会获得胜利,史称“没有英雄的113天斗争”。

阶级斗争式的劳资对立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其终结点是1959年爆发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三井三池煤矿工人大罢工。

“三矿联”的上级工会组织是“炭劳”(全国炭矿劳动组合),最上一级工会组织是“总评”(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总评”当时拥有370万会员,是日本最大的工会组织,支持社会党。其运动方针是通过“现场斗争”实现“劳动者为主人公”的理想,从而开辟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因而全力支持三池工会。当时日本周边有苏联、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有社会党、“总评”、“全学联”等反体制势力的存在,以“日经联”(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为中心的资本家集团感到一种威胁,支持三井煤矿公司打击三池工会。因此,三池斗争体现了全体工人与全体资本家的对立。

1959年1月,三井煤矿公司提出第一次合理化计划,削减6000人,但最终只有1324名自动退职者。同年8月,公司方面再次提出削减4580人的计划,其中三池矿山为2210人。工会组织反对其计划,但只有三池工会组织态度坚决,其他5个煤矿的工会组织反应较为温和。

由于没有足够的自动退职者,公司对1492人提出退职的劝告,其中包括600名工会活动积极分子,其后对不听从劝告的1202人给予解雇处分。1960年1月25日,公司不顾停止生产带来的损失,封锁作业现场,设置路障禁止工会成员进入。大型煤矿企业的社长协会决定支援三井煤矿公司,提供煤炭给三井的客户。

为对抗公司的行为,三池工会决定实施无限期罢工。当时煤矿工人的月工资为1.6万日元,罢工后失去经济来源,为保障其生活,“总评”在全国募集资金,每月为罢工工人提供1万日元的补助,前后共提供了6亿日元。“炭劳”号召会员每月捐献600日元支援罢工工人,各地工人捐献的资金高达18亿日元。

进入无限期罢工后,工会内部开始出现不同声音。一部分成员认为工会的斗争应是改善劳动条件,不应摧毁企业,因为那样一来工人也会失去生活来源,因而反对工会的阶级斗争路线。3月15日,在反对派的要求下召开三池工会中央委员会。在256名委员中,反对派有69人。反对派要求中止罢工,但没有得到通过,反对派退出会场。17日,反对派组成第二工会——三池煤矿新劳动组合(简称“新劳”)。在1.5万名工会成员中,有3065人参加新工会,10天后增加到4800人。

公司仅允许新工会成员开始生产,于是旧工会成员在矿井周围设置纠察队加以阻止。3月28日,新工会成员手持木棒袭击旧工会成员的纠察队,并突破其封锁线。紧急赶来的其他旧工会成员加入混战,双方负伤者超过200名。第二天,200名当地的暴力团袭击旧工会成员的纠察队,造成1名工会成员死亡。当时正值社会各界进行反对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斗争之际,30万“总评”工会成员和“全学联”成员赶到九州支援三池工人。

由于旧三池工会成员占领装卸场,致使挖出的煤炭无法运出,因而公司提出诉讼,要求福冈地方法院判决其行为违法。法院认可公司的请求,裁决工会在7月21日之前解除对装卸场的占领。工会在装卸场建设40座房屋,周围是深1米、宽2米、长50米的壕沟,并准备了汽油、火焰瓶以及2万人的守备队,抵抗警察的强行解除占领。与此相对,警方动员1万人,并调动装甲车、高压水车、直升飞机等,准备在7月20日清晨5点发起进攻。

声势浩大的反安保斗争迫使岸信介内阁倒台,7月14日上台的池田勇人首相为收拾残局,提出“忍耐和宽容”的口号。劳动大臣石田博英积极游说劳资双方接受中央劳动委员会的斡旋。20日清晨3点,中央劳动委员会传唤三井煤矿公司社长栗木干、“炭劳”委员长原茂、“总评”议长太田薰,听取他们对斡旋方案的意见。最后各方承诺无条件接受斡旋,工会解除封锁,公司撤回诉讼。清晨4点,警方收兵。

8月10日,中央劳动委员会公布了最终斡旋方案——公司收回指名解雇,被解雇者自动退职,自动退职者除退职金外加补2万日元。劳资双方均接受其斡旋,尽管三池工会比较勉强,因为公司收回指名解雇,但被指名者最后仍然是退职,意味着的斗争失败。12月1日,工会成员复工,长达313天的罢工正式结束。

其后以石油为能源的“能源革命”进一步深入发展,日本各地的煤矿陆续关闭。1948年煤矿工人为56万人,1994年3月减少到4600人。1997年3月,三池煤矿停产,当时旧工会成员仅剩15人,新工会成员900人。

如同三池斗争这样的劳资激烈对立在日本并不多见,最终解决方式仍为日本式的政府协调。尽管如此,在产业结构变化时期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至今仍然是日本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正如2006年安倍晋三政权提出的“再挑战会议”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