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消费先驱——太阳族(1 / 1)

日本史随笔 王新生 1367 字 9天前

湘南海岸、游艇、摩托艇、跑车、夏威夷衬衫、太阳镜、慎太郎发式、曼波裤,1956年夏天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的追求与打扮,人称“太阳族”,源自现在誉为“军国老头”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小说《太阳的季节》。

1955年,一桥大学法学部三年级学生石原慎太郎的《太阳的季节》获得《文学界》第一届新人奖;1956年1月获第34届芥川龙之介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因作品以颂扬的笔调描述战后追求享乐的一代青年,其中有大胆的**和暴力描写,评选委员会委员间产生激烈争论,积极肯定者二人——石川达三、船桥圣一,积极反对者三人——佐藤春夫、丹羽文雄、宇野浩二,消极肯定者四人——井上靖、中村光夫、川端康成、泷井孝作。结果,6∶3,通过。1956年3月发行单行本,30万部瞬间销售一空。

由石原慎太郎的弟弟、庆应大学在校学生石原裕次郎主演的同名电影在1956年5月上映,在年轻人中引起极大轰动,纷纷效仿主人公的行为与服饰。在年均10亿观众、年产500多部电影、仅东京一地就有452家电影院的时代,其后裕次郎主演的《疯狂的果实》(慎太郎在该电影中也露了一脸)、《逆光线》、《处刑的房间》、《呼唤风暴的男人》等“太阳族”系列电影越来越推崇**与暴力,进一步推动了“愤怒青年”的“无厘头反叛”行为,有关部门甚至呼吁采取限制“太阳族”电影的措施。

石原慎太郎在领奖仪式上的行头更是使众人大吃一惊,“麦尔登呢的西装茄克、水珠团案围巾、起毛皮靴”,完全是一幅明星艺人的派头。正如其人所说:所谓“太阳族”是价值紊乱者,是希望居住新价值世界的人类。实际上,石原兄弟正是“太阳族”的先驱。

1932年出生在神户的石原慎太郎很快随父迁居北海道的小樽,父亲石原洁当时为民间最大轮船业的山下汽船公司小樽支店社长。战前的小樽是北海道最大的物流基地,仓库鳞次栉比,港口有驳船300艘,劳动者4000人,为我国较为年长一代读者熟知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小林多喜二就是以其为背景创作了《蟹工船》。当地有钱人却过着穷奢极侈、醉生梦死的生活,作为“小樽的国王”,石原洁几乎每天参加最大酒楼——海洋亭的夜宴,接受艺伎的招待,小小年纪的慎太郎得到“享受”的熏陶。

山下汽船公司社长山下龟太郎1943年成为东条英机内阁指导战时统制经济和增强战争能力的政府顾问,此时石原慎太郎随其父迁居神奈川的湘南,借住山下社长当地的别墅。美丽的海岸风光、悠闲的生活状态、时尚的贵族精神,尽管在战争结束前后的苦难时期,仍然使小石原们超前进入消费时代。1949年上映的《绿色山脉》引起巨大反响,其主题歌诉说告别旧上装,但谁也不知新上装的模样。石原兄弟的出现明确告诉大家什么是新上装,尤其是年轻人的趋之若鹜,大众意识迅速从“勤俭主义”转向“享乐主义”,个人欲望得到全面肯定,畅销的华丽服饰、家用电器、私人汽车及住宅,消费成为美德。作为消费阶层的先驱,“太阳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量消费、大量生产的高速增长。正如1956年发表的《经济白皮书》所宣告的那样,“已经不是战后”,此时出现的“神武景气”使占领军带来的“民主主义”化学反应为“物质至上主义”。

尽管成人们对“太阳族”的行为大皱眉头,但还是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到“消费革命”中去。本来“三件神器”指的是代代天皇相传的宝物——镜、剑、玉,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用来指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最先普及的是洗衣机。1949年开始销售时价格为5.4万日元,相当于普通工人月薪的3倍。1955年,工资上升到3.7万日元,洗衣机价格下降为2万日元,1/3的家庭从洗衣劳动中解放出来。尽管评论家大宅壮一刻薄地讽刺说“一亿白痴化”,意指痴迷无聊的电视节目,但普及最快的仍然是黑白电视机。1952年电视台正式开播时,每台电视机19万日元,大量生产后价格迅速下降,1960年前后出现了1万日元的电视机。1967年时,城市的电视机普及率接近100%,电冰箱、洗衣机均为80%;农村的电视机普及率为90%,洗衣机为70%,电冰箱为50%。

湘南海岸、游艇、摩托艇、跑车、夏威夷衬衫、太阳镜、慎太郎发式、曼波裤,1956年夏天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的追求与打扮,人称“太阳族”,源自现在誉为“军国老头”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小说《太阳的季节》。

2005年几乎囊括日本电影学院所有奖项的《三町目的夕阳》,描述了1958年东京一条街道发生的故事。老式的电冰箱因为没有及时放冰,结果蛋糕坏掉,来自青森县的打工妹觉得可惜,吃得腹泻。后来制冷冰箱买来后,大家轮流将头伸进去感觉冷气。黑白电视机买来以后,左邻右舍带着酒及食物来看棒球节目,因转播信号较差,尚未出名的作家自以为是地加以调试,结果搞成一堆零部件。

上述情景十多年后在中国再次出现,笔者“文革”期间曾走几公里的路到朋友家看九吋黑白电视机播放的节目。1978年2月,笔者进大学读书,当时中国引进几部日本电影,其中之一是《狐狸的故事》。受聊斋和“反特片”的影响,众人以为是美女间谍,纷纷涌到教室里看黑白电视,结果将教室的门也给挤下来了。聚精会神地看了一个多小时,自始至终仅有一只小动物在里面跳来跳去。失望之余,纷纷往外涌,将刚装好的门又给挤了下来。

在日本,进入60年代以后,又开始流行“3C”的消费革命,即家庭用汽车、空调、彩色电视机的普及。1967年,全日本登录在册的汽车数量超过1000万台。正如历史学家中村正则所指出的那样,1955—1973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分两个阶段,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是内需扩大型,之后才是出口主导型。正因如此,石原慎太郎、石原裕次郎兄弟及其制造的“太阳族”功不可没。

显然,早早出名的石原慎太郎耐不住寂寞,当文学素材枯竭时就去当国会议员,1968年参议院选举时获全国区最多选票当选为参议员;1975年奉自民党之命与美浓部亮吉竞争东京都知事职务,失败后转向国会众议院;80年代末连着写了几本可以对美说“不”的畅销书后,看到政界没有多少反映愤而辞去国会议员职务,并大骂同事们是“太监”;后来将1987年去世的弟弟写成《弟弟》,出版后又着着实实地火了一把,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并将日本首都作为自己的独立王国加以经营。

石原慎太郎是位具有相当语言能力的人,以他洞察日本社会的敏感,经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时髦口号影响不少日本人。其实,以石原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分子最担心的是一个强大邻国的出现,因而一些日本人在听其反华讲话、看其反华文章时,总能涌出某种不可名状的优越感。

尽管是最早的“太阳族”,但78岁的“斜阳族”还能发出多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