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重视教育倒是不假,但教育什么内容却是问题,近代灌输忠君爱国思想,虽然对赶超欧美所需的服从、纪律、贡献、牺牲等意识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但很容易盲目地随从并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在教育问题上,一开始明治政府模仿浪漫的法兰西人,既搞学区制度,也崇尚个人立身治产的实用主义,甚至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有教无类原则。根据1872年颁布的《学制》,全日本分为八大学区,每个学区设1个大学、32个中学区;另外,一个中学区设210个小学区。通算下来,总共有8个大学、256个中学、53760个小学。作为义务教育制,从受益者负担的理论出发,学校建设费、维持运营费均由地方负担,也向受教育者征收学费。
上述计划并不适合日本的现实状况。首先从人口上看,平均每600名日本人就有一个小学。尽管早在江户时代就有藩校、私塾、寺子屋等传统学校,而且地方也热衷办学,例如利用寺院开设小学、富裕者出资兴建学校、学费减半等,但入学率仍然不高。在1升米只有7钱的年代,每月学费高达50钱,普通人家实在承担不起。当时小学分为上等小学、下等小学,各4年共8级,半年升1级,如果不能升级就退学,坚持到底者很少。例如伊丹小学下等小学入学时有291人,毕业时只有9人,同龄儿童中的毕业率为1.1%。1873年,全日本共有12597个小学,男生共有880335人,入学率为39.9%;女生共有302633人,入学率为15.14%,平均入学率不到30%。
1879年,政府颁布修改《学制》的《教育令》,受“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新法参考美国的学校制度,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教育,小学最低就学年限规定为一年零六个月。但第二年政府以入学率低下为由修改《教育令》,学科中以“修身”课为第一,强化地方长官的教育行政权限,最低就学年限为3年。实际上,这一修改的背景是自由民权运动不断高涨,政府感到威胁,希望在学校教育中铲除运动的思想基础,这也是从自由主义教育向国家主义教育转化的第一步。
“洗脑”,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可怕的事情。
曾在1926年和1931年两次担任首相的若槻礼次郎1866年出生于岛根县松江藩下级武士家庭,回忆自己7岁时腰中插把木刀去寺子屋上学,功课是天天练字。很快转到新式小学校就学,在20人的班级里写字排第二。若槻小学毕业后进入中学,因交不起学费退学,1881年成为无须教师资格证明的代课教员,月工资为1日元50钱,伙食免费。学校最初是在民家,后来搬到牛棚的二楼。下面是牛叫,上面学生喊,一片嘈杂声。牛棚的所有者是校长本人,是村里的首富,十分受人尊敬,因而教员只有60岁的校长和16岁的若槻。此时全日本共有28742所小学,入学率男女平均为42.9%。男女教员共有76618人,平均每校不到3人,算起来若槻任职的学校教员还不是最少的。
1886年,实施内阁制后担任首位文部大臣的森有礼已经转向国家主义,主张教育为国家服务。在其主导下颁布《小学校令》,为提高当时仅有48.9%的入学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制”,规定父母、监护人具有让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的义务。小学分为普通小学和高等小学,四年制的普通小学为义务制,上面设置四年制的高等小学。尽管是义务制,但仍然征收学费。教科书是审查制,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家主义的色彩。《中学校令》规定普通中学为5年,高等中学为2年。《师范学校令》规定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地方为普通师范学校,接受军队式的训练,免除学费,并支付衣服等日常费用及其他补助。《帝国大学令》将1877年成立的东京大学改为东京帝国大学,明确规定这所大学为培养行政官僚的学校。在总称为《学校令》的这些有关教育的法律中,森有礼提出其目的是“富国强兵”,但没有强调“忠君爱国”,成为其被暗杀的原因之一。
尽管采取上述措施,但入学率仍然没有得到上升,到1890年时仍为48.9%。其主要原因是“松方财政”的影响,严重的财政紧缩使政府减少公共教育费,学校、教员的数量同时大幅度下降。
曾在1882年制定《军人敕谕》的山县有朋1890年担任政府首相,感到颁布宪法、召开国会之后应加强“忠君爱国”的道德教育,于是安排自己的心腹芳川显正担任文部大臣,在法制局长井上毅、天皇侍讲元田永孚的协助下,制定了《教育敕语》。其中要求“尔臣民应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其目的是“一旦有缓急,则应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1890年10月30日,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以首相和文部大臣的名义将教育敕语抄写本下发到各个学校,要求学校集会时学生一起朗读。
除教育敕语抄写本外,称为“御真影”的天皇、皇后照片也下发到各个学校。与教育敕语抄写本不同的是,御真影并不是发给所有的小学,只有自己提出申请而且是优秀的学校才能从文部省得到。1891年6月,文部省颁布训令,要求学校在节日或其他集会活动时必须符合下述程序,即:第一,向御真影敬最大礼并高呼两声陛下万岁;第二,奉读教育敕语;第三,校长训示;第四,齐唱歌曲。为此,1893年专门规定上述场合齐唱的八首歌曲为“君之代”、“纪元节”、“天长节”等。纪元节为建国纪念日,天长节为天皇诞生日,另外还有元旦等三大节日时,全日本各地的学校及其附近的居民集中在一起进行“奉读”、“拜戴”。1891年1月9日,在第一高等中学的开学典礼上,作为基督教徒,内村鉴三在朗读教育敕语之际没有向“御真影”敬礼,当天就被罢免了教师的职务。
为使孩子们能高兴地参加仪式,学校想出各种招式,例如带他们到操场或野外做体操或游戏,或者让他们画画,或者发水果馒头等,以至于也有将这种仪式称之为“馒头节”的地区。1900年不再征收学费,1903年国定教科书,1907年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即将普通小学的4年改为6年,上级小学改为2—3年。各种因素发挥作用,明治末年普通小学的入学率接近100%,但进入中学的人仍在少数,约15%—20%。
日俄战争前后,学校奖励背诵和默写教育敕语,尽管全文只有315个字,但对小学生来讲,背诵使用文言的教育敕语还是较难。当然,经过严格训练后,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经过50年后仍然印在脑袋里——直到20世纪末仍有人可以背诵。1910年,四年级使用的国定修身教科书首页全文刊登教育敕语,附有读音的假名字母,但五年级的教科书不再加上假名字母,此时就得全部记住。据说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为辨别在日居住的朝鲜等外国人就是让其背诵教育敕语,如果背不上来或发音不准确就可了然。
在教育敕语颁布的第二年,文部省专门向地方政府下达训令,要求各校以最大的尊重安置“御真影”和教育敕语抄写本,否则将处以严厉的惩罚。这样一来,学校安排教师夜晚轮流值班,并出现了舍命保护“御真影”和教育敕语抄写本的虚假事迹。关东大地震时,校舍倒塌、“御真影”烧毁的小田原学校也有烧死在废墟中的女性教师,于是将其塑造为抢救“御真影”而死的英雄。
1910年后,各个学校为最大地尊重安置“御真影”和教育敕语抄写本,专门建造一座小庙式的建筑物,称之为“奉安殿”,孩子们上下学时必须对其鞠躬敬礼。
随着“御真影”和教育敕语抄写本的下赐,皇室生活也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圣上结婚纪念日也成为学校的重要节日,皇太后及明治天皇去世时学生身穿丧服、禁止运动会及修学旅行、停止唱歌课等。明治天皇生病期间到神社参拜祈望早日康复、大正天皇即位时也到神社参拜,皇室、学校、神社之间密切合作,作为臣民,从小就灌输了为天皇献身的观念,因而在战争时期出现高呼“万岁”、“玉碎”、自杀性“神风特攻”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