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工具的“暴走”——近代日本军人及军事体制(1 / 1)

日本史随笔 王新生 1482 字 9天前

看抗日战争的电影,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日本军官举着战刀大声喊道“兔子该给”,日本兵蜂拥而上。后来学了日语,又读了日本的史书,才知道喊的是“突击”,战刀也多是装饰品,不太实用,倒是因其羁绊而丧命的士官不在少数。具有武士家族背景的将军们可使用祖传的宝刀,但也有事故,例如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就是下马时特长的日本刀将“老二”捅坏,最后死在其病根上。

言归正传。服兵役的是“兵”,战场上指挥战斗的军官是职业“军人”,后者毕业于培养将校的特定教育机构。例如在陆军,培养军官的学校首先是陆军少年学校,满13岁的高级小学毕业者或中学一年级完成者考试录取。这样的学校全日本有6所——仙台、东京、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每年招收大约有250名学生,学业为3年。少年学校毕业后进入陆军士官学校,但进入士官学校者不仅仅是少年学校毕业者,也有普通中学毕业者。当时中学为五年制,学习4年后可考高中或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士官学校每年招收200—300人,其中陆军少年学校毕业者半数以上。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制通常为4年,20岁左右毕业后加入自己出身地的军队,经过见习士官后成为少尉。

海军军官的基本教育机构是海军兵学校。海军没有陆军那样的少年学校,中学5年毕业者或中学4年考试合格者可进海军兵学校,每年学生数额与舰队数量成正比,因而前后差距较大。1919年战列舰、巡洋舰各八艘的“八八舰队”时代,海军兵学校每年的新生为300人左右,1922年华盛顿会议和1930年伦敦会议缔结海军裁军条约时减少50—70人,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后实施“大舰巨炮主义”,海军兵学校每年入学的学生数急剧增长,特别是到太平洋战争时期,从1000人增加到2000人规模。另外培养海军士官的学校还有海军机关学校和海军经理学校,但海军兵学校毕业的学生是海军职业军人的主流。

除陆军少年学校和海军兵学校的毕业者外,也有成为职业军人的途径。征兵入伍的士兵在服完兵役后因其特长或自己希望继续留在军队,服兵役的士兵为二等兵或一等兵,服完兵役后继续留在军队成为下级士官,即伍长、军曹、曹长,按照年限升级。但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者20或21岁成为少尉,但征兵入伍的士兵升为少尉是非常困难的,几乎全都停留在下级士官的位置上,是职业军人的最基层。

培养最高级别军官的机构是陆军大学及海军大学。陆军士官学校及海军兵学校毕业者构成职业军人的主流,但还不能成为军队的最高指挥者,必须进入陆军大学或海军大学。在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者进入军队担任少尉,30岁左右成为中尉或大尉,接受陆军大学考试者正是这些中尉或大尉,不仅自己希望进入陆军大学,而且必须有所在部队联队长的推荐。每年录取的学生只有50人,竞争非常激烈,然而一旦通过考试,就拿到了成为精英军官的车票,例如指导太平洋战争的军人全部是陆军大学、海军大学毕业者。同样是职业军人,如果没有陆军大学的经历,最多成为联队长。相反,即使陆军大学毕业者,也有不走运的人。例如东条英机的父亲东条英教,陆军大学第一期首席毕业生,因批判长州藩出身者垄断陆军的做法,因而被排挤出精英之路,未能成为军队最高领导。

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陆海军共有800万人,职业军人大约有20万—30万人,由于当时是军事主导体制,因而这些人也是社会的统治者。职业军人与普通士兵之间的待遇悬殊,20世纪30年代前后,普通士兵的月薪为10日元,比普通的工薪阶层还要低,其生活水平在保障衣食住外有一点零用钱,下级士官的月薪也不到20日元。职业军人的待遇很高,将官级年薪约5000日元,超过政府机构的局长,校级或尉级也高于公务员。即使在战后的旧军人补贴方面,职业军人与普通士兵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制度上的缺陷,使少数人利用“统帅权独立”这个杠杆撬动了整个地球。

日本军事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统帅权(指挥权)独立。明治元老为保持军队不受政府的约束,特意在1878年将参谋本部从陆军省独立出来,军队的指挥权名义上直属天皇。海军也照葫芦画瓢,在1893年将军令部从海军省独立出来,参谋本部与军令部形成专门的“军部”。决定军队装备、兵员数额的军政归陆军省与海军省,调动军队、指挥作战的军令归参谋本部与军令部。在明治宪法体制下,天皇拥有所有统治大权和军队的统帅权,陆军省与海军省是承担统治权中的行政权,参谋本部与军令部是承担统帅权的组织,两者的分离为“军部”能够“暴走”奠定了基础。海军好一些,海军大臣可以对军令部下达命令,因而省、部较为合作。但陆军省与参谋本部为对等部门,两者经常发生对立,帝国参谋们擅自行动,陆军省只好跟上,政府也被劫持,战争也就不断地扩大化了。

“军部”一词较为模糊,通常是指参谋本部和军令部,或者再加上陆军省和海军省,从上述体制看,前者较为合适。但是,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设置了作为最高统帅机关的“大本营”,参谋本部又称为“大本营陆军部”,军令部称为“大本营海军部”,组织机构是一个,使用名称却用两个。参谋本部有作战部(第一部)、情报部(第二部)、运输通讯部(第三部)等部门,军令部有作战部(第一部)、军备部(第二部)、情报部(第三部)等部门,但无论是在参谋本部,还是在军令部,处在最高位置的是制定战略战术、调动军队的作战部。与此相关,无论在陆军省还是在海军省,最重要的部门是策划、制定军队政策的军务局。因而有人认为,所谓军部是指军事体制的核心部门,即陆军是参谋本部作战部及陆军省军务局,海军是军令部作战部及海军省军务局。

进入参谋本部作战部的军官必须是陆军大学毕业生的前5名,约占全部毕业生的1/5。天皇赠军刀给这5名毕业生,因而也称“军刀组”。作战部的人事并不是由陆军省人事局、军务局或陆军大臣决定,而是由副参谋长决定。参谋本部作战部决定了太平洋战争中的所有战役,而且几乎听不进其他部门的建议。参谋本部第二部是情报部,虽然其成员不是“军刀组”成员,但也是第六名以下的优秀人才,其情报分析也十分优秀,但作战部完全不予理睬。

从理论上讲,参谋没有权限,帮助指挥官决定作战方案。旅团以上的部队设置参谋,均是陆军大学毕业者。根据部队的规模不同,参谋的人数也有差异,而且分为作战、情报、后勤、航空、船舶、通讯等不同部门的参谋,例如关东军的参谋成为一个庞大的官僚组织。除部队自己的参谋外,重要时刻大本营也派遣参谋到战场。

出身陆军大学、特别是“军刀组”的参谋们目中无人,为所欲为,结果可想而知。最初是关东军的参谋们甚至无视参谋本部的命令自行其是,扩大事端。例如1928年炸死张作霖的中心人物河本大作、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变”的中心人物板垣征四郎及石原莞尔、1939年挑起“诺门罕战争”的辻政信均是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因建立“满洲国”有功,官职连升三级,引起其他参谋的眼热。“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参谋本部作战部的武藤章是狂热的战争扩大派,受到石原的批判后辩解是“向前辈(石原)学习”。太平洋战争时期,大本营参谋更是狂妄,例如辻政信不仅假借大本营的命令,甚至假借天皇的名义,“大命已下”,调动大军盲目进攻。

制度上的缺陷,使少数人利用“统帅权独立”这个杠杆撬动了整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