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12月23日,明治新政府向幕末时期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欧美各国派遣大型外交使节团,因其团长特命全权大使为右大臣岩仓具视,所以称为“岩仓使节团”。该使节团的使命共有三项,首先是新政府成立后礼节性访问条约签订国,其次是为修改不平等条约进行预备**涉,第三是考察欧美先进国家的制度文物等。为完成第一、第二项使命,配备4名重量级的副使,即参议(国务委员)木户孝允、大藏卿(财政部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工业部副部长)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外交部长助理)山口尚芳,另外还有许多书记官(辅助部长起草文书的高级官员)。为完成第三项使命,各行政机构派遣高级官员(理事官)及其随员,进行不同领域的调查研究,因而使节团规模庞大,正式成员47人(其中1人已在国外,平均年龄30岁),另外还有正使与副使的随从12人。使节团从横滨乘坐“美国号”轮船出发时,还有49名公费、私费留学生一同前往欧美各国,其中有5名女留学生以及前去法国留学、后来著名的自由民权运动理论家、因翻译卢梭的《契约论》而被称为“东洋卢梭”的中江兆民。半数以上的政府最高官员出访,以至于亲自到码头送行的留守政府首领西乡隆盛在轮船开动以后说道:“如果那条船沉没,日本政界也就清静多了”,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本来计划10个月的旅程,最后增加了一倍多。首先22天的横跨太平洋漂流到美国,然后乘坐横贯北美大陆的列车到达华盛顿。因为没有条约谈判全权委任书,大久保利通与伊藤博文又慌慌张张回到日本,等他们再次到达美国后,有关国家拒绝就条约进行谈判,因而使节团的使命就剩下第一项和第三项,侧重点在第三项,即考察西方先进国家的文明。全部行程是:逗留美国200天,逗留英国120天,其他10个国家210天,岩仓大使1873年9月13日回到横滨时,在外长达1年10个月。
看到欧美国家的文明,自己也就文明起来,但当时所谓的文明就是向西方人看齐,甚至在服装、发式、日常生活等方面。岩仓使节团在美国西海岸登临旧金山时正使与4位副使曾留下一张合影,中间坐着岩仓具视,留着发髻,穿着和服,脚上是皮鞋,两边或坐或站的4位副使均是短发、西服。将发髻剪为短发是文明开化的象征,幕末时期“尊攘志士”因洋式军事训练有剪短发的,但幕府倒台后反而有所减少。据统计,1869年时东京有三成的人剪短发,1871年8月9日政府专门颁布《断发令》,作为政府官员带头文明开化,因而4位副使的短发、洋装很自然。有人猜测岩仓作为正使,身穿日本式正装是有意识地宣扬日本的国威,不能轻易地改为“胡服”。但是,还没有走出美国,岩仓已经变为短发、洋装,据说日本驻美外交官森有礼鼓动留学生们向岩仓进言,美国人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日本人的发型、服装,不能在国外出洋相的心理促使这位正使改变思想。
实际上,幕末时期日本人去国外时已经出过不少洋相。当时幕府曾经派遣5次使节去国外,1860年去美国,1862年去欧洲,1863年去法国,1864年去俄国,1867年去法国。最后这次去法国的使节是幕府最后一任将军德川庆喜的弟弟德川武昭,当年只有14岁。为加强与法国的关系,幕府决定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在向欧洲介绍日本的同时,学习西方的产业技术。除包括涩泽荣一在内的20名幕府官员外,还有保护武昭的8名水户藩武士。1967年正月,一行从横滨出发,经上海、新加坡、苏伊士、地中海,从马赛登陆到达巴黎时是3月7日。世界博览会结束后,众人又访问荷兰、瑞士、意大利、英国。1868年9月从巴黎出发,同年12月回到日本。本来昭武计划在法国留学,因国内幕府倒台,只好回国。
当时统治法国的是拿破仑三世皇帝,努力推进法国的现代化,并以国宾资格热情接待昭武一行,并称其为“日本王子”。但护卫昭武的8名武士不适应现代生活,身穿和服短裤和外罩,腰里别着长短两把刀,梳着发髻,脚穿草鞋,坚持在宾馆门口站岗,外出时挽着袖子阔步走在大街上,中间是穿洋服不插刀的昭武。其中4名武士不满昭武的打扮,借口生病回日本。剩下的4人也不习惯西方的居住,将宾馆的桌椅扔在一边,盘腿坐在**。
无论如何,岩仓使节团的出访在各个方面影响到日本现代化的方向与进程。作为明治初年的主要国家领导人,大久保回国以后早餐也改成面包和咖啡……
说起来,宽宽松松的和服比较适合日本列岛的潮湿气候,穿木屐和草鞋也是防止得脚气病的好方法,所以“文明开化”提倡了几十年后,和服、木屐仍然顽固地粘在日本人身上和脚上。1901年政府特意颁布《禁止裸足令》,结果脚气病成为流行病。普通民众也脱下和服是到20世纪20年代的大正年间,城市化得到急速发展,交通主要依靠电车,穿和服、木屐不利于挤车,只好放弃。战后有了空调,所以基本上看不到和服了。
当然,岩仓使节团也不是什么都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引进。例如在伊藤博文比较关心的政治制度方面,他认为美国民主主义发展及自由、自主的精神非常好,但没有皇帝的共和制以及地方自治较强的联邦制不适合以日本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访问法国之前出现的巴黎公社体现法国工人权利较大,英国议会权力较强,均不适合日本,只有废藩置县时统一的德国,其较强皇权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值得参考;大久保利通特别欣赏的两位欧洲政治家是德国的俾斯麦和法国的梯也尔,他们的铁腕统治影响到其后的独裁性大久保政权。大久保是俾斯麦的铁杆粉丝,半路上就将胡子搞成俾斯麦式,甚至萨摩藩出身的随行人员也将其称为“萨摩红薯俾斯麦”。
无论如何,岩仓使节团的出访在各个方面影响到日本现代化的方向与进程。作为明治初年的主要国家领导人,大久保回国以后早餐也改成面包和咖啡,其热衷推动现代工业的作风也吸引了大批有能力的官僚,成为政府的中枢性人物。与其相反,在旅途中就不断与大久保产生摩擦的木户孝允较多地注意欧美文明的阴暗面(这或许是本来为木户亲信的伊藤博文倒向大久保的原因),回国后变得保守化,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
人数多,时间长,转的地方也不少,因而使节团的花销也相当的大。虽然至今没有精确的统计,但估算其费用超过100万元,换算成今天的币值,大约相当于50亿日元。花了这么多钱,正事也没干成,自然受到批判,因而长期以来对岩仓使节团的评价不高。
战前学术界基本上也没有对该使节团的活动做出评价。作为岩仓具视大使的秘书,久米邦武详细记录了使节团出访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大到文明文化、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小到各种工厂、技术工艺、机械设备。久米邦武回国后编撰了五卷本的《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纪实》正式报告书,并在1878年出版。该书记录得如此详细,以至于第一套书送到岩仓那里时,这位大使惊讶地说:“这确实是我看到的事物吗?”但该书出版后长期束之高阁,原因是久米邦武1888年成为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作为历史学家,1891年发表了《神道为祭天古俗》的论文,认为“日本乃敬神崇佛之国,国史由此发达,以前历史学家忽略考虑其沿革,因而难免未能探讨事情之根本”。神道学派借机攻击久米对皇室不敬、有损国体、扰乱社会秩序,当时正值《明治宪法》和《教育敕语》颁布不久,近代天皇制确立时期的神道意识形态大行其道,久米撞到枪口上了,被迫辞去帝国大学的教职。因人废书,《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纪实》没人看,使节团的作用也就得不到恰当评价了。
从1972年开始,田中彰校注的《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纪实》陆续出版,岩仓使节团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当然,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追根溯源,最早大规模引进工业文明的岩仓使节团功不可没。值得注意的是,使节团也学到了弱肉强食的实力外交,因而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穷兵黩武,走上了毁灭的不归路,这是使节团成员们没有想到的。
模仿——赶超型现代化是日本人的强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