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1 / 1)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2)

风邪外束,内热炽盛。气逆喘满,是属肺胀。热迫血渗,痰如铁锈。气滞横逆,胸胁疼痛。急拟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葶苈大枣汤主治,表里双清,泻肺气之胀满。

【处方】

鲜苇

茅根各30克

旋覆花

赭石6克

12克(同布包)

炙苏子

陈皮各5克

冬瓜子15克(打)

鲜桑白

地骨皮5克

6克

大枣5枚(去核)

葶苈子3克(同布包)

苦桔梗5克

炒杏仁6克

西洋参10克(另炖服)

炙前胡

白前各5克

鲜枇杷叶12克

半夏曲6克(同布包)

炙麻黄

生石膏1.5克

15克(打碎先煎)

炙甘草3克

二诊:服2剂痰色变淡,胸胁疼痛减轻,体温38.4℃,咳喘如旧。

拟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汤、旋覆花代赭汤、竹叶石膏汤、泻白散诸方化裁,另加局方至宝丹1丸。

三诊:服药2剂,体温37.5℃,喘息大减,咳嗽畅快,痰易咳出,痰色正常,胁间仍痛,口渴思饮。

【处方】

鲜桑白

地骨皮5克

6克

浮海石

黛蛤散各10克(同布包)

肥知母10克(米炒)

生石膏12克(打碎先煎)

青橘叶5克

大枣

葶苈子3枚(去核)

2.1克(同布包)

炙白前

紫菀各5克天花粉12克

冬瓜子15克(打)

炒杏仁6克

旋覆花

赭石6克

10克(同布包)

鲜枇杷叶

半夏曲10克

6克(同布包)

焦远志6克

苦桔梗10克

淡竹叶6克

粳米百粒同煎四诊:前方服2剂,体温已恢复正常,咳轻喘定,痰已不多,胁痛亦减,但不思食,夜卧不安。病邪已退,胃气尚虚,胃不和则卧不安,调理肺胃,以作善后。

【处方】

炙紫菀

白前各5克

麦芽各10克

苦桔梗5克

焦远志6克

浮海石

旋覆花10克

6克(同布包)

川贝母10克

冬瓜子12克(打)

佩兰叶10克

广皮炭6克

北秫米

半夏曲10克

5克(同布包)

炒杏仁6克

青橘叶6克

酒黄芩6克【解读】

大叶性肺炎以突然发病,恶寒战栗、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急促为特征。现代医学以抗生素治之其效颇速,中医治之疗效亦高。施师每以表里双清为法,使邪有出路,再加泻白散、葶苈大枣汤及旋覆花代赭汤等,使肺气得降,气逆胀满咳喘,逐步解除,体温恢复正常。初诊,二诊均用西洋参者,以其六脉沉取力弱,益气强心,防其心衰。四诊处方为善后之剂,拢肺气、生胃气,使正气日渐恢复。

鲜茅根——鲜苇根(见第3页)。

炙前胡——炙白前(见第7页)。

葶苈子——大枣

大枣甘缓补中,补脾养心,缓和药性;葶苈子苦寒沉降,泻肺气而利水,祛痰定喘。二药伍用,以大枣之甘缓,挽葶苈子性急泻肺下降之势,防其泻利太过,共奏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之功。

葶苈子、大枣伍用,出自《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医宗金鉴》中又名葶苈大枣汤。治痰涎壅盛,咳喘胸闷不得卧,或面目浮肿等症。明·孙一奎以葶苈子6克、大枣10枚,治肺痈胸膈胀满,上气喘急,或身面浮肿,鼻塞声重。施老经验,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于治喘确有实效,但用量不宜过大,亦不可久服,否则肺气大伤,以致喘息再发,终不可挽回也。

炙麻黄——白杏仁(见第6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辛寒,入肺中气分,泻肺中邪热,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地骨皮甘寒,入走血分,清肺中伏火,清热凉血、补阴退蒸。桑白皮以清气分之邪为主,地骨皮以清血分之邪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清肺热、泻肺火、散瘀血、泻肺气、去痰嗽、平喘逆的力量增强。

桑白皮、地骨皮伍用,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能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治肺热咳嗽、甚则气喘、皮肤蒸热,或发热、午后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用以治肺火,大肠火,喘急之症。清·吴谦《医宗金鉴》:“[集注]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制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白者肺之色,泻白泻肺气之有余也。”

施师取其鲜品入药,意即增强清热润肺之功是也。

据临床实践体会,二药合用,功效有三:①清肺泻热,治身热,气逆而喘,疗肺热咳嗽(各种肺炎可用);②清肺热、导火气,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治肺气不降之浮肿(颜面浮肿);③地骨皮能裕真阴之化源,治骨蒸劳热,合桑白皮能益阴气、泻虚火,所谓“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治午后低热效果很好。

黛蛤散——浮海石

黛蛤散清泄肝肺郁热,化痰止咳,凉血止血;浮海石咸寒,咸能软坚,寒可清热,功专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消石通淋。二者参合,相得益彰,清肺热、泻肝火、化老痰、去顽痰、止咳、止血之功增强。

治痰之法,当辨稀痰、稠痰、顽痰各症。咳吐稀痰,取半夏曲、旋覆花为治;咳吐稠痰,用旋覆花、浮海石为治;咳吐顽痰,选用浮海石、黛蛤散为治。施老常云,只有辨证明确,组方精细,才能取其良效。

浮海石——旋覆花(见第56页)。

半夏——秫米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秫米甘寒,和胃安眠。半夏和胃消食,通阴阳和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秫米和脾胃,制半夏之辛热,以使安睡。二者参合,阴阳通、脾胃和,即可入睡。故《内经》谓“饮药后,复杯即瞑”,言其效之神速也。

半夏、秫米伍用,出自《内经》秫米半夏汤。治胃不和,夜不得眠之症。明·张景岳谓:“治久病不寐者神效。”笔者体会,凡胃脘不适以致不能入睡者,屡用有验。

二者伍用之理,近代医家张锡纯云:“观此方之义,其用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秫米即芦稷之米(俗名高粱),取其汗浆稠润甘缓,以调和半夏之辛烈也。”

施老临证,时而以半夏曲与秫米为伍,意即增健脾和胃之功。

注:何为秫米,其说不一《简明中医辞典》说:“秫米出《名医别录》。别名小米,糯粟,粟米。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子。”《本草逢源》云:“秫米俗名糯米。”张锡纯谓:“秫米即芦稷之米(俗名高粱)。”施师遵张氏之说,习用高粱米是也。

冬瓜子——青橘叶

冬瓜子甘寒清热,利湿排脓;青橘叶辛平,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冬瓜子以利水为主,青橘叶以行气为要。二药参合,相互促进,理气止痛、行气利水、消胀排脓之力增强。

施师每遇肺痈、胸膜炎诸症常常配伍为用,验之临床,确有实效。对于渗出性胸膜的用量,冬瓜子宜重,30~100克均可。

笔者曾治一位罹渗出性胸膜炎男性患者,投以冬瓜子、甜瓜子、青橘叶、葶苈子、大枣,药服十余剂,症征悉除。

生谷芽——生麦芽(见第13页)。

川贝母——杏仁(见第59页)。

知母——生石膏(见第25页)。

第五节肺脓肿(肺痈)

冯某男59岁

病历2月,初患咳嗽,胸部不畅,未以为意,近日咳嗽加剧且有微喘,痰浊而多,味臭,有时带血,胸胁阵痛,稍有寒热,眠食不佳,小便深黄,大便干燥。

舌苔黄厚,脉滑数。

【辨证立法】

外感风寒,未得发越,蕴热成痈。治宜排脓解毒,涤痰清热为主。

【处方】

鲜苇

茅根各24克

桑白

地骨皮各6克

甜瓜子各18克(同捣)

旋覆花

赭石6克

12克(同布包)

北沙参10克陈橘红

络各5克

苦桔梗6克

仙鹤草18克

杏仁各6克(同捣)

生薏苡仁18克

粉甘草5克

二诊:服药5剂,寒热渐退,喘平嗽轻,痰减仍臭,已不带血,眠食略佳,二便正常,尚觉气短、胸闷,仍遵原法。

【处方】

杏仁各6克(同捣)

炙紫菀

橘红各5克

生薏苡仁18克

北沙参10克

赭石

旋覆花12克

6克(同布包)

干薤白

糖瓜蒌10克

18克(同打)

苦桔梗5克

粉甘草5克

炙白前

百部各5克

鲜苇

茅根各24克

冬瓜子24克(打)三诊:服药6剂,诸症均减,惟觉气短、身倦,脉现虚弱,此乃病邪乍退,正气未复之故。

【处方】

枇杷叶

半夏曲各10克(同布包)

苦桔梗6克

炒枳壳5克

云茯苓

神各10克炒白术10克

冬虫夏草10克

南沙参12克

10克

化橘红5克

粉甘草5克另:三七粉3克、白及粉3克(分2次冲服)

【解读】

肺脓肿一症,多涉风寒咳嗽之后郁热而发,治应排脓为主。不论已成、未成皆当涤荡痰垢,无使壅塞,则余症易愈。处方先以千金苇茎汤、桔梗汤和泻白散加减以排解脓毒,涤痰清热,益气止血,逐去有形之秽浊,免使肺组织再行。继用六君子汤加味,养肺补虚,以竟全功。

鲜茅根——鲜苇根(见第3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杏仁——薏苡仁

杏仁苦辛而温,辛能横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为散邪降气;薏苡仁甘淡补中渗利,升少降多,健脾渗湿,利水消肿,排脓消痈。二药参合,理气行水、排脓消痈肿甚效。

桑白皮——地骨皮(见第62页)。

陈橘红——陈橘络

橘红燥湿化痰,理气健脾;橘络行气化痰,通络止痛。橘红善走肌表,以下气消食为主;橘络善走经络,以顺气活血,通络止痛为要。二药伍用,理气宽胸,下气化痰,通络止痛益彰。

炙白前——炙百部(见第58页)。

冬瓜子——甜瓜子

冬瓜子甘寒,清肺化痰,利湿排脓,去面,润肌肤;甜瓜子和中止渴,破痰散结,清肺润肠,利水消胀,开痰利气。二药伍用,使沉降的力量增强,利水消胀、利湿排脓、破瘀散结甚效。

施师告云:肺化脓症,肺水肿、渗出性胸膜炎等病,单用二药亦有良效,然必须重用,各取120克,打碎煎水代茶饮之。

炙紫菀——炙橘红(见第25页)。

枇杷叶——半夏曲(见第59页)。

桃仁——杏仁

桃仁甘苦性平,得春气最厚,入血分化瘀生新,其色乳白,富有油脂,可滑肠润燥,破血行瘀;杏仁行气散结,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桃仁入于血分,偏于活血(化血络之凝瘀);杏仁入走气分,偏于降气(降肺气之上逆)。二药伍用,一气一血,其功益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白及——三七

三七活血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白及补肺生肌,收敛止血。三七走而不守,白及守而不走。三七以散为主,白及以收为要。二药伍用,一走一守,一散一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补肺生肌、行瘀止血之力增强。

三七、白及伍用,善治出血性病症。根据用药习惯,多采用粉剂吞服,一般每次服1.5~3克。日服2~3次。入煎亦可,常用量为6~10克。

第六节支气管扩张(肺痈)

巩某男47岁干部病历号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