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成功者的人生必修课(3)
除了快乐与否,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我们的健康呢?
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和密西根大学联合对九千七百位常住居民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跟踪调查。最后,三所大学得出相同的结论并向世人公布:“善恶,影响人的寿命长短。人得病,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研究人员发现,乐于助人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已,以及跟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3倍左右。不同种族、收入高低、有无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差异都不能影响这一结论。
善良的人长寿的原因是:乐于助人者可以激发他人对他的友爱、感激之情,他从这种积极的感情中获得的内心温暖,可以部分缓解生活中的焦虑、压抑。并且心怀善念的人,其人体免疫力明显比一般人强。
心怀恶意、损人利已者寿命比较短,这是因为:
敌意、憎恨等负面情绪会使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几率加大;
生气、暴跳如雷等负面情绪,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
贪污受贿、盗窃等违法乱纪的人,因为他们做贼心虚,所以经常会坐立不安、失眠、烦躁、内分泌失调,这种无始无终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毁灭性打击。
以上这些科学研究提示我们,要想获得健康,除了照料好自己的身体,更要照料好自己的心。古人有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心是人的主宰,要养生,先养心。
养心,是指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古人常讲:“保善天真,如保赤子。”意思是说,要保持内心的善良纯洁、清静无染,就好像慈母照顾婴儿一样,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因为心是变幻无常的,它往往难以把握,所以会常常犯一些错误,比如生气、埋怨、仇恨、嫉妒之类。
具体来说,要如何养心,如果“保善天真”、身心合一呢?
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身健。
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道:“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意思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心静下来后才能体会。那些瞻前顾后、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也是稀里糊涂。正如水只有静下来才能映照日月一样,人心不能静,岂能对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学习、工作忙碌之余,我们是否会突然觉得自己过得浑浑噩噩,觉得失去了自我?
是否突然会觉得多年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拖着走,被人赶着走,整天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务之中不能自拔?
是否在夜深人静、一觉醒来的午夜,忽感人生茫茫、心绪难平?
是否有时会质疑,难道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一切都是因为这颗心,它一直没有时间静下来。《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很忙,所以才变得很“盲”。
静下来,我们才能仔细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才能思考自己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
静下来,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心里驻足一观,而不是像无头苍蝇那样一味跟着别人走;
静下来,我们才能上观天,下看地,内明己。
养心重在养神。
古语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
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安。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心灵,做一个真正善良的人。马克思说:“一颗美好的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楚。”如果我们的心是美丽的,那就是拥有了“不老之药”。
养心务必养德。
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我们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最要紧的,就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
我们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中国几千年的医学实践所证实。德高望重的人,其人格高尚,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这些美好的品格,都有助于他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处事能力,充盈、健乐的人生。
康熙皇帝在育子家书《庭训格言》中写道:“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
意思是说,学习古人的教诲,既可以养心安神,也可以养身强体。因为如果全神贯注于学习,私心杂念就无所丛生。这样,心灵澄澈空明,身体内部血气运行平稳顺畅,疾病自然不能侵入。而身心愉悦,善心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内外并养、身心同乐的道理。
“学以养心”的道理,清人萧抡也说过:“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心意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当我们以这样一种达观而超脱的心境看待一切人、一切事的时候,相信我们必能达到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当我们气顺、意平、心安之时,健康、长寿,还是一个问题吗?
5.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
有这样一则谜语:它不费什么,但产出颇多;它使得者获益,给者不损;它发生于转瞬间,而对它的记忆力却会永存;没有人富得不需要它,没有人穷得不能将它给予他人;它在家中产生快乐,在生意中产生好感,在朋友间产生情谊;它是疲倦者的休息,失望者的阳光,悲哀者的春风;它不能卖,不能求,不能借,不能偷,因为在付出之前,它是对谁都无用的东西。
相信我们都猜到了,它,就是“微笑”。
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与人交流的时候,如果我们面带微笑,对方也会不自觉地被感染,而回馈给我们同样的微笑。这样,双方的心情都会变得愉悦起来,事情也就容易谈成。
相反,当我们愁云满面地对着他人,他人也会因为看到一张忧郁的脸而变得紧张、压抑。如果人家一见我们就感到抑郁,必然会想办法尽快“溜之大吉”。这样,朋友都没得做,更别说求人家办事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布恩去访问一位客户,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达成协议。布恩感到很泄气,回来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经理。
经理听完布恩的话,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不妨再去一次,但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要时刻记住微笑,用你的微笑打动对方,这样他就能看出你的诚意。”
布恩不大相信,但还是试着去做了。他把自己表现的很乐观、很真诚,微笑一直洋溢在他的脸上。结果对方也被感染了,他们愉快地签订了协议。
布恩已经结婚十八年了,忙碌紧张的生活让他经常顾不上心爱的太太,更别说每天对妻子微笑了,所以妻子经常抱怨。有了这次“美妙”的经历,布恩决定试一试,看看微笑会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什么变化。
第二天早上,布恩梳头照镜子时,就对着镜子微笑起来,他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当他坐下来开始吃早餐的时候,他微笑着跟太太打招呼。妻子楞了一下,随即也非常开心地笑了。在接下来两周的时间里,布恩感受到的家庭幸福比过去两年还要多。
从此以后,布恩开始试着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也经常真诚地赞美他人,更停下了自己喋喋不休的抱怨。布恩身上的这些变化真的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少了许多烦恼和担忧,收获了更多友情和快乐。
微笑,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我们在生活中碰到困难的时候,不防试着用微笑去处事应变、迎接挑战,或许我们会发现,不如意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身上的烦恼也变轻了。
微笑,只是与他人交往当中,一个知礼用礼的小例子。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古语云:“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好礼、有礼、注重礼仪,这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懂得礼仪、礼貌,是文明的开始,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遗死?”孔子说:“不学礼,无以亘。”在这里,“礼”又成为区分人格高低的重要标准。“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剩后嗣者也”,所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它是治国安邦的良策。
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礼”呢?
《荀子·礼论篇》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于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穷乎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意思是说,人生下来都会有,有就要去追求。如果追求不到,就会发生争斗,一旦发生争斗,这个社会就混乱了。为了避免社会的混乱,就不得不制定礼仪,以节制、约束过分的,使个人的需求与社会的要求达到一种平衡。
这样,任何人无论贵贱、长幼、贫富,都有“礼”来给自己定位,使人人都可以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使人人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欲”。
中国古人的修身教育是从内制约人心,使人自觉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克制个人欲念,以求得内心的平和、富足。而身心的和谐,安居乐业、心满意足的人生状态,正是每个人所希望的。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更离不开“礼”,它是我们为人处世、立身行事的标准。
孝敬父母,是因为他们给我们以生命;尊敬师长,是因为他们为我们开启智慧之门;服从领导,是因为他们教给我们处世做事的方法。所以,礼是自然的秩序。
我们对身边的人“以礼相待”,他们也会回之以“礼”,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更和谐。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辞让之心,出于对长辈、对朋友的敬爱之情。作为一种伦理制度,“礼”在历史上曾起过愚化民众、统治民众的消极作用;但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可以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
一个无礼的人,他不知道这会给自己造成多少烦恼与障碍!
为什么很多人办事很顺利,为什么有些人办事就出一大堆问题,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有礼,就已经积累了很多助力;当我们在言语、行为上处处失礼,就会形成很多无形的阻力。我们办事的时候,就是这些助力或阻力“发挥作用”时候。
我们可以举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握手。很多人握手的时候,跟这个人握手,眼睛却看着另外一个人,这样就太失礼了。对方一定会心里想:这个人太没礼貌了,一点诚意都没有,分明是看不起我!这样,我们本来是想结交一个好朋友,结果却把许多阻力“握到”了自己手上。
所以我们握手的时候,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这样才会让人家觉得受到尊重,他心里就会很舒服,很受用。这样,就是积累了一点助力。
还有就是握手的时候,力度要适中,假如握得很紧,就会把对方握痛了。并且握的时间不可以太长,不然对方被“握”在那里,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手,这也是不懂得尊重对方。而假如对方是一位漂亮的女性,我们“握住”就不放手,这就很失礼了。中国人讲“中庸之道”,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那个“度”。
另外,握手也要看情况,不能看到一个认识的人,就去握手。一定是长者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女士对男士先伸手的时候,后者才能伸出手,这也是表示礼貌和恭敬。
如果我们去一家公司面试,刚到人家的公司,一看到经理、董事长马上就想跟他握手,这就很失礼。假如面试的主考官来了,我们伸出手来,人家不跟你握,这岂不是很尴尬?所以,如果生活当中常常出现一些令我们很难为情的状况,那一定是自己不懂礼貌的缘故。
现在许多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或者木讷羞怯,或者毛毛躁躁,一些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这也难怪企业的领导都抱怨:当代大学生做人的“素质”真是有待提高啊!
“学问深时意气平。”真正知“礼”、用“礼”的人,其为人处世必定也是谦和坦然、张弛有度的,这样,就会很自然地拉近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与这样的人相处,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被他们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并心向往之。如果我们自己也能成为这样一个知礼懂礼,处处以礼待人的人,何愁没有好人缘、没有好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