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作为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曾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先民们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并用它发明了指示方向的仪器。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司南”的仪器。《韩非子》中有关于先王用司南辨别方向的记载。“司”就是掌管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个“司南”就是最早的指南针。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也有记载,大意是说,把司南平放在地上,它的柄一定是指着南方的。这进一步证实了司南的功用。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把磁石的特性加以实际应用的产物,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后来,我国的指南仪器在司南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先后出现了指南鱼、指南龟等,其实就是把指南的仪器做成鱼和龟的形状。直到北宋时期,出现了用记载在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悬针法”制造出来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名称才开始广为流传。
也就是在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广泛地应用于航海,这也促进了指南针的进一步改进。由于“悬针法”指南针是活动的,影响定向准确性,所以在航海中,人们发明了罗盘,从而大大提高了指南针的稳定性,指南针因此开始风靡世界。
指南针在航海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之迅速向外传播。12世纪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商业的交流。因此,阿拉伯人称之为“水手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