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之父”的重大贡献(1 / 1)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18世纪普鲁士哈列大学哲学教授,美学家,擅长文艺理论。1735年,鲍姆嘉通发表了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提出设立“美学”,并于1750年采用希腊术语“Aesthetica”为自己的论文命名。在现代英语中,“Aesthetica”一词的含义是“美的,美学的”。至此,美学作为一门近代人文科学正式诞生。

西方思想史上,在鲍姆嘉通之前,虽然已有很多哲学家或文艺家提出了不少关于美的观点和主张,但还没有一个人正式提出建立以美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鲍姆嘉通的提议,可以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然而,他的这一想法,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出于盲目的热情,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尤其是对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理性主义哲学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的。

在他之前,很多哲学家都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层次。在鲍姆嘉通看来,由这三个层次组成的感性认识领域,至今存在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哲学领域,理性认知的研究有逻辑学,人的意志的研究有伦理学,而对感性认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门比较系统规范的科学。因此,鲍姆嘉通提议,应当设立一门名叫“Aesthetica”的新科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美学”。

明确提出设立美学学科这一建议后,鲍姆嘉通首先界定了美和美学对象的含义。在《美学》第一章里,鲍姆嘉通认为,单从感性认识的不断完善来看,这一过程就是美学的对象,同时这也就是美。那么,与之对应的,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逻辑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怎样使用正确的方式去思维。而美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怎样使用美的方式去认识事物。

这里,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尽管它最开始是作为一种认识论被人们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完善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人们凭借理性认识可以认识事物,凭借感性认识也可以认识事物。

感性认识所认识的事物,可以是人的想象虚构,可以是对自身心理活动的某种观照,可以是对某个印象的回想,也可以是对外在事物的直接感觉。凭借感性认识,如果看到事物的完善,也就是看到了美;如果看到事物的不完善,也就是看到了丑。这种分辨美丑的感性认识,鲍姆嘉通称之为“感性的审辨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审美趣味或者鉴赏能力。

鲍姆嘉通认为,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事物相比,前者在内容上的丰富性要远胜于后者。一个观念或者意象,所包含的内容越具体、越丰富,它自身就显得越明晰,因而也就越完善和美好。所以说,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显得更为优美一些。而要使事物变得生动明晰,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具体的语言,而非抽象的语言。除此之外,使用情感充沛的形象,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情感越炽热,就越明晰生动,而被情绪激发的观念或者形象也就越完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