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于1810年出生于波兰,他的父亲是法国人,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弹得一手好钢琴。肖邦6岁开始作曲,15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毕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音乐天才。那一时期,波兰爆发革命,很多人到欧洲各国逃难。肖邦流亡到巴黎,与很多贵族聚集在艺术沙龙,李斯特、柏辽兹、罗西尼、雨果以及大仲马等都是他的朋友。
肖邦在法国一住就是19年,一直忍受着思念祖国的情感煎熬。面对波兰革命,他只得把痛苦的自责与愤慨融合在音乐中,写下很多伟大的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降b小调奏鸣曲》《幻想波兰舞曲》和《g小调第一叙事曲》等。这些音乐在美丽之中透露着忧愁,是一种对祖国命运的感慨与深深叹息。
而乔治·桑为他的忧愁烦恼注入些许安慰。乔治·桑是肖邦通过李斯特认识的小说家,比肖邦大6岁,肖邦无法抗拒乔治的魅力,与她坠入爱河。肖邦与乔治在一起度过了8年时光,他把对乔治的柔情爱意都化作优美动听的音符,创作出很多辉煌灿烂的篇章,其中包括《升c小调谐谑曲》和《E大调玛祖卡》。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了最后一次音乐会,没过多久,他就因肺病加重而英年早逝,享年39岁。
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最让人无法忘记的就是那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情。肖邦的艺术创作因为有了民族精神的支撑而生根发芽。
肖邦一生创作了58首马祖卡舞曲,马祖卡可以说是肖邦的情感依靠,它用短小而精悍的形式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变化。《升c小调马祖卡舞曲》是1837年创作的,那时,肖邦的创作手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身在法国巴黎却心系家乡波兰,那种背井离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一下就倾入到乐曲中。舞曲尽管张力十足,背后却暗含了深深的忧愁,开头的旋律悠远而流畅,像用低音吟唱出的长歌。中间部分情绪变化明显,音乐开阔而明朗,像拨开云雾见太阳,那种**无法抵挡。最后,乐曲又从希望变到忧郁而悲伤,就像肖邦自己思念家乡,又无奈于现实的残酷。
波兰圆舞与马祖卡一样,是肖邦音乐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A大调波兰舞曲》是肖邦的代表作品,歌颂了革命的胜利与战士们的胜利归来,这部作品没有幻想,没有浪漫,有的只是对民族自由与解放的呼唤。
肖邦最喜欢的音乐体裁还有夜曲,尽管在他那个年代,夜曲已经被人们熟知,但是肖邦创作的夜曲极富浪漫主义精神,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独树一帜。在其一生创作的20首夜曲中,《c小调夜曲》堪称经典。虽然这首作品短小精练,内部却蕴含着无限大的张力。乐曲开头断断续续,表现出悲伤情怀,中间旋律缓慢而严肃,好像是歌颂神灵的乐曲。到了中段乐曲变得豪迈而有力,早已颠覆了夜晚的窃窃私语与微风唏嘘,有时竟让人感受不到夜曲的气氛,就像在宁静的大道上唱着壮观的进行曲。最后,音乐由壮大逐渐急促,把人们又带回到最初的旋律,独白中悲伤变得急促不安,像是宁静的夜空被**与泪水充斥,紧张而又兴奋。
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波兰乡土的舞曲,它是三种三拍的波兰乡村舞曲组合而来的,这三种舞曲分别是重音位置多变、速度较快的玛祖卡,重音不在第一拍、速度平缓的库亚维亚克,和重音在每两小节中第二小节末拍、轻盈飞快的奥别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