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在音乐上相互影响。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带来一张“西琴”进献给万历皇帝,这也是古钢琴第一次进入中国。万历皇帝让四名太监跟随他学习音乐,一个月后,这四名太监每人学会了一首乐曲。随后,精通音乐思想的利玛窦还为四名太监编写了中文歌词《西琴曲意》八首,并把天主教思想融入其中。利玛窦也是客观向西方介绍中国音乐思想的第一人,为以后的传教士们“西学东渐”“中学西传”开了先河。
1662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来到中国,为明崇祯皇帝修好了利玛窦所献的古琴,并且撰写了一本中文的《钢琴学》。1672年,葡萄牙传教士徐日昇抵达澳门,随后成为宫廷乐师并负责教康熙皇帝音乐。1750年,法国人钱德明来澳门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还用中文写了《中国古今音乐记》一书。
除此之外,清代还出现了受西方音乐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吴渔山就是其中的一位。吴渔山,江苏常熟人,号墨井道人,清代天主教中国籍神父,书法家,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等著作。他精通古琴,著有《天乐正音谱》。《天乐正音谱》是一部天主教圣诗,完全由中国传统音乐的曲牌和古歌词填词而成。全谱共有完全由曲牌填词写成的南北曲九套,拟古乐歌二十章。《天乐正音谱》的创作方式堪称是音乐史上的一次壮举。
明清时期,中国的音乐还影响了一些西方作曲家。如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中就有《中国舞曲》,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在其歌剧作品《图兰朵》中加入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克莱斯勒所创作的小提琴曲《中国花鼓》,等等。
乐器的“西传”与“东渐”
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将笙带到欧洲。从此以后,笙对西方乐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780年,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根据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这才有了后来管风琴的自由簧。1810年,法国乐器制造家格列尼叶发明风琴。德国人布什曼1821年发明口琴,又于次年发明手风琴。1840年,法国人德班发明簧风琴。这些发明,都受到了笙的启发。
唢呐源于西亚波斯,约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但未见于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唢呐开始出现于当时的典籍中。明代后期,唢呐已成为戏曲中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的一种重要乐器。到了清代,唢呐以“苏尔奈”之名被编入宫廷的“回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