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初年开始,南戏逐渐取代北杂剧而迅速发展。南戏的出现,为以南曲为主体,具有多种腔调的传奇戏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传奇剧兴起之后,以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四大声腔为主的各种腔调开始出现。
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海盐腔采用曲牌联套的结构,伴奏的乐器都为打击乐器,如鼓、板、锣等,腔调柔婉细腻,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在宋元时期,余姚腔就已经十分盛行,每逢重大节日和集会都会搭台演唱,还出现了一批“戏文弟子”。到了明代,余姚的梨园弟子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余姚腔采用“滚调”唱法,字多腔少,结构为曲牌联套。
弋阳腔产生于江西,明代的时候,在江苏、安徽、福建等地流行较广,在清代也被称为“高腔”。弋阳腔的音乐风格为“一唱众和”,即由一人演唱,多人帮腔,声调热烈奔放。弋阳腔为曲牌联体结构,灵活而多变,句法和用字不受拘束,音调明快欢畅,只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昆山腔又叫“昆曲”,形成于元代,发源于江苏昆山,明代经过魏良辅等一批音乐家的改进,逐渐形成了以后的“水磨腔”。“水磨腔”吸收了海盐腔、弋阳腔的特长,曲调轻圆舒缓、轻柔婉转。到了明万历末年,昆曲已经发展成一种全国性剧种,被称为“官腔”。昆曲的曲调既有北方的慷慨激昂,也有南方的婉转柔和,所用的伴奏乐器有笛、笙、唢呐、三弦等多种。自明天启之后,昆曲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玉簪记》等多部著名昆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