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长短,长长短(1 / 1)

散曲是古代的一种“艺术歌曲”。虽然旋律、节奏、宫调和曲式等方面和宋代兴起的杂剧相近,但不同的是散曲只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清唱形式。散曲和杂剧共同组成元曲。

散曲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将他们的音乐与中原音乐结合而成的。因此,散曲比“曲子”更具有“胡乐”的风格,更加口语化。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叫“叶儿”,具有词短字少、曲调结构简单的特点。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以一个单独出现的曲牌出现在散曲中。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首散曲里,“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则是散曲的名称。“套曲”也叫“套数”“散套”或“大令”,是建立在唐宋大曲和宋金诸宫调的基础上,结构比“小令”更复杂的一种联合了多个“小令”的大型曲式。例如元代的著名散曲《高祖还乡》就涉及宫调“般涉调”,其中的“套数”由8个曲牌和尾声组成。散曲注重格律的规范和语言的灵活度,押韵灵活,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元代是散曲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散曲作家和散曲作品。现今存世的散曲作品有小令3800多首,套数470余套。散曲作品著名的有:关汉卿的《一株花·不伏老》,王和卿的《醉中天·咏大蝴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散曲既继承了词的长短句式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又具备以通俗为导向的口语化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在审美取向方面,散曲崇尚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但也并不排斥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