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代杂剧已经成为一种糅合了歌舞、音乐、故事、调笑、杂技在一起的新的表演形式的专称,到了元代它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元杂剧的音乐主要来自北方音乐,但也不乏一些南方曲调、少数民族曲调和外国曲调,既有唐宋大曲的风格特点,也有鼓子词、唱赚和诸宫调的风格特点,同时还包含了唐诗宋词、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在演唱形式上,元杂剧的音乐采用了北曲联套的形式;一本戏分为四折,每一折由一些宫调相同的曲牌组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四折的套曲宫调各不相同。每套曲子既有由三四支曲牌组成的,也有由二三十支曲牌组成的。其中,以第一折用仙吕(点绛唇)套曲、第四折用双调(新水令)套曲,第二、三折用选择稍显自由的宫调的形式最为常见。但第二、三折的宫调选择即使自由,范围也不能超过仙吕、中吕、南吕、大石调、黄钟宫、正宫、双调、越调、商调几种宫调。元杂剧的曲牌运用灵活多变,既可以用单曲连接,也可以用双曲循环相间连接,或者是用曲调相同、形式不同的曲牌连接。在音阶上,元杂剧采用七声音阶,节奏紧促,旋律高亢,音乐风格雄健而刚劲。在歌词方面,从一些元代著名的杂剧作词家的作品来看,元杂剧歌词的填写比较自由,并没有受到多少字调关系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