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两汉时期发展显著,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社会上的文人志士,都对古琴有着很深厚的情感。
古琴细腻而含蓄,常被用来独奏。它的声音古朴而优雅,而这也正是古琴备受当时文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文人向来追求一种超脱恬淡的精神生活,古琴的音色恰好能够迎合他们的这种追求和期望。
古琴音乐的兴起和繁盛,自然伴随着大量琴人以及琴曲的涌现。两汉时期,著名的古琴家主要有蔡邕、蔡文姬、左思等人,著名的琴曲则包括《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等。
《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大约作成于汉末。曲中所表现的故事是:聂政的父亲是一名铸剑的工匠,因为没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把剑的铸造,被韩王杀害。聂政为了报杀父之仇,苦学琴艺,并最终得到韩王的注意,被召进宫中弹琴。一次,趁韩王迷醉于琴声之中时,聂政突然从琴腹中取出一把匕首,将韩王刺死,杀父之仇得报。
《广陵散》可以分为“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几个片段,而从音乐结构和起承上来说,《广陵散》则可以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共包括四十五个乐段。具体看来,琴曲开始阶段主要表现了作曲者对聂政不幸命运的悲悯和同情;正曲部分则着重表现了聂政情感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他不畏强暴、誓死为父报仇的决心和勇气;正曲之后,则主要是对聂政事迹的讴歌和赞颂。全曲由两个主音调交织变化而成,结尾部分加入乱声,将之前所有的音调变化重新归附到主音调之中,全曲结束。《广陵散》是一首战斗气息浓郁的琴曲,充分反映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力统治的斗争精神,“纷披灿烂,戈矛纵横”,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胡笳十八拍》也是两汉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琴曲之一。该曲的作者是蔡琰,也即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古琴家蔡邕之女。蔡文姬约生于174年,正是汉末乱世。20多岁时蔡文姬被俘虏到匈奴,并嫁给了当时的匈奴左贤王,经历了十二年的异乡生活,在此期间,蔡文姬育有两子。208年左右,曹操命人将蔡文姬从匈奴解救回汉代,《胡笳十八拍》便作于蔡文姬由匈奴返回汉代的途中。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声乐套曲,由十八章乐曲组成,一章为“一拍”,故而得名。从音乐内容上来看,乐曲以蔡文姬的视角和口气,首先叙述自己生于乱世,不幸被匈奴俘虏的遭遇;然后提及自己在匈奴生下两个孩子,并对他们百般疼爱;又写到自己被汉代解救,既为能够返回故土而感到高兴,又不舍得离开自己的亲生骨肉;接下来叙述重回汉室后如何思念自己的孩子;最终,说明自己将心中的怨气谱入古琴的曲调之中,写成了《胡笳十八拍》。
整体而言,《胡笳十八拍》在音乐表现力上非常突出,情感真挚动人,满含凄楚哀怨的倾诉,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中曾经提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由此可见这首琴曲的动人和深情。而从乐器编配上,《胡笳十八拍》也创造性地将汉族的弹弦乐器古琴,与匈奴的管乐器胡笳融合到一起,营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旋律美和音乐张力,为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沟通和交融带来了契机。
知音
在现代,人们常常把知心朋友称作“知音”。最初,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的。相传琴师伯牙在游泰山时,正巧遇到暴雨。为了打发时间,他先是弹了一曲描写雨中景色的曲子,又弹了一曲描绘山崩之景的曲子。可就在这时,琴弦断了。当时的人们认为,如果琴弦断了,说明附近肯定有能明了琴师心情的听琴人。果不其然,伯牙往外一看,岸上的确站着一个樵夫。他便邀请樵夫继续听他弹琴。伯牙先是奏了一曲《高山》,乐曲刚结束,樵夫马上赞叹道:好啊!多么巍峨的泰山!伯牙又弹奏了一首《流水》,刚奏完,樵夫又赞叹道:好啊!多么浩**的江河!伯牙对樵夫钦佩极了,忙问他的姓名,这才知道樵夫叫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