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是夏商时期的代表性乐舞之一。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大禹即位后勤于治水,效果显著,随即命令皋陶将治水经过编入乐舞之中,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功劳。《大夏》一共由九段乐曲组成,因此又被称作“九成”。这首乐舞的主奏乐器是苇籥,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们在演奏这首乐舞时,会**上身,头戴皮帽,下身穿一件白色的衣裙,载歌载舞。
到了夏朝末期,统治者昏庸残暴,尤其是暴君夏桀,更是让人民苦不堪言。据《尚书·汤誓》记载,有一首夏代歌谣,反映了百姓对夏桀的控诉和咒骂,歌词中这样写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思是说:“你什么时候灭亡呀,我情愿跟你一起灭亡。”这首歌谣虽然简短,但节奏流畅,歌词押韵,已经初步显现出歌谣的艺术特色。
继夏朝之后,商朝成为中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大濩(hu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乐舞之一。商汤将夏桀流放到一个叫作大水的地方,自立为王,创立商朝,想到天下已定,大患已除,于是借鉴先朝的音乐,作了《大濩》这首乐舞。在甲骨文中,“濩”字由一只短尾鸟和两滴水组成,寓指鸟在水面上飞行,《大濩》的命名很有可能和简狄与玄鸟的传说有关。根据传说,简狄是商朝人祖先契的母亲,因为吞下一个玄鸟蛋怀了身孕,并生下了儿子契。《大濩》主要描述了商汤赢得战争的胜利,以及夏桀得到应有的惩罚。
商朝时期的乐舞《雩(yú)舞》,是以百姓求雨为题材的。据说,在表演这首乐舞的时候,人们会手持牛尾舞动,并将牛尾在人群之中依次传递,甚至有时商王也会参与到歌舞的过程中去。
在商朝以巫术为题材的乐舞之中,《魌舞》是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乐舞。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魌”字指的是古代驱鬼驱瘟仪式上的一种头戴面具的舞蹈者,“魌舞”则是人们在驱鬼驱瘟仪式上表演的一种乐舞。这种乐舞一直到周朝仍然存在,在表演魌舞的过程中,人们会打扮成鬼怪的模样,手上裹着熊皮,脸上画着金色的眼睛,穿着红色的衣服,手持戈和盾进行驱鬼的仪式。至今仍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存在的傩戏,便是从魌舞发展和演变来的。
除了歌功颂德之外,统治者还把音乐当作一种享乐工具。后世关于夏商统治者享乐的记载有很多:“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chù)诡殊瑰,耳所未闻,目所未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他们还要讲究排场,“乐闻于三衢”,“万舞翼翼”。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例如夏朝的桀、商朝的纣都是因为过于沉溺于享乐,暴虐无道,最终成了亡国之君。
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一种将礼仪和音乐等级化的文化制度。通过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将贵族阶层和普通民众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等级都设立了严格的标准和限制,进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和宗法制度,巩固王朝统治的作用。
佾舞是当时最重要的宫廷乐舞。按周礼规定,佾舞共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佾是指舞蹈人数的行列规格。八佾舞是8行8列,共64人,成方阵形,用来祭拜皇帝祖先;六佾舞一佾是6人,分6行6列,共36人。天子才有享受八佾舞的尊荣,诸侯和国相能享受六佾舞,封邑大夫能享用四佾舞,而士只能用二佾舞。
除了在舞队人数上有严格设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乐队的排列以及所用乐器多少方面,也有非常严格的界定和区别。如天子可以享用四面悬挂钟、磬奏乐的待遇,诸侯可以享用三面,卿和大夫可以享用两面,士只允许悬挂一面。
以上的种种制度都是基于不同的贵族等级直接规定的,除此之外,在周代众多的礼中,不同等级贵族所能利用的礼乐同样有非常鲜明的区别。周朝的礼主要包括祭祀、燕礼、大射礼、乡射礼、大飨礼、乡饮酒礼等,不同的礼,有不同的配乐和章法。在这种礼乐制度背景下,不同等级的贵族能够参与不同等级的礼,享用不同等级的配乐。
六代乐舞是周朝宫廷音乐的代表乐舞,被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广泛地应用于周朝祭祀大典等重大活动之中。所谓的“六代乐舞”,实际也就是六首乐舞,从黄帝时期开始出现并流传,分别指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大武》共分为六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武王伐纣最终封为天子的过程:乐舞一开始,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手执武器,列队歌唱,表达伐纣的决心,随后舞队中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者随即进行激烈的击刺动作,一边舞蹈一边行进,表示正处于激战之中,接着舞队向南行进,表示武王灭商后向南进军并稳定南方局势,最后舞者重新站列整齐,以此表示对武王的尊敬和拥戴。
根据《周礼》中的相关记载,六代乐舞分别具有不同的用途,《云门大卷》被用来祭祀天神,《大咸》被用来祭祀地神,《韶》被用作祭祀四方,《大夏》被用来祭祀山川,《大濩》被用来祭祀周始祖姜嫄,《大武》则被用来祭祀周的祖先。整体来说,六代乐舞规模宏大,声调舒畅和缓,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六代乐舞算得上雅乐中的典范,而雅乐是周代宫廷音乐重要的类型之一。雅乐主要应用于祭祀活动,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大都用于朝贺、宴请等正规活动;小雅则大部分是个人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除了雅乐,颂乐也是周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诗经》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颂,其中的“颂”指的就是颂乐。颂乐是周朝在大型的典礼活动中采用的乐歌,主要与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的功德有关。颂乐和平中正,在细节的处理上恰到好处,多由民间的巫乐演变而来,和六代乐舞类似,形式庄严肃穆,只是在表演规模上没有六代乐舞那么宏大。
小舞在周代宫廷音乐中也颇为常见。所谓“小舞”指规模较小的乐舞,大都与祭祀有关,主要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表演形式各具特色,例如《帗舞》舞蹈者会手拿五彩丝条,《干舞》表演者则会手持盾牌。小舞通常被用来作为贵族子弟音乐启蒙的范例和教材,因此颇受统治者的重视。
房中乐
房中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音乐形式,大都由后妃演唱,伴奏乐器也比较简单随性,歌词内容大都反映爱情等题材,但前提是要合乎当时的道德和礼教。《周南》《召南》是房中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