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乐本来是周朝乐官的名称,后来逐渐被后世作为周代音乐机构的代称。
大司乐掌管音乐教学,将国子聚集到学校里学习。凡有道艺、有德行的人,就让他们在学校任教,死了就奉他们为乐祖,在学校祭祀他们。用乐德教育国子要忠诚、恭敬、有原则等,用乐语教国子掌握比喻、吟咏诗文等言语技巧,用乐舞教国子学会六代乐舞,最终达到人民安定、社会和谐的目的。
大司乐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机构,而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根据《周礼》记载,当时大司乐内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就有1463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奴隶阶级,少数是低级贵族阶层。
大司乐由行政、教学以及表演三个部分组成,各个职能都有明确的分工,例如“大司乐”负责教授囯子乐德、乐语以及六代乐舞,“乐师”负责教授囯子小舞,“大师”和“小师”分别教授囯子乐律以及各种乐器的演奏等。
大司乐音乐教育的对象,也即“囯子”,主要由贵族阶层的子弟构成,还有一小部分则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无论是囯子的入学年限还是教学进度,大司乐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囯子13岁进入大司乐学习音乐、咏诵诗歌,跳《勺》舞;15岁开始跳《象》舞,学习骑马射箭;等到20岁成年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学习礼,穿皮衣或者丝织品,跳《大夏》舞。
尽管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但大司乐的创立明显提高了周代的音乐水平,对西周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春秋时期,周代乐官制度土崩瓦解,但孔子借鉴大司乐在提升人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方面的优点,开始兴办“私学”,教导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也即“六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司乐乃至整个周代音乐教育体系并没有消亡,它们对社会音乐教育以至于文化的积极影响,依旧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