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外,另一部重要的清代文学作品便是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出生于科举世家,年轻时,他也曾想过走科举之路,无奈屡试不第。临近中年时,他终于看透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从此彻底放弃。
吴敬梓早年生活优越,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便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由富到穷的生活经历,让他饱尝世情冷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认识。吴敬梓33岁迁居南京,《儒林外史》的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完成的。49岁时,《儒林外史》已基本创作完成,但他又多次进行修改。
《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章回体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全书共计56回,约40万字。书中假托明代故事,讲述了清朝康乾年间多名知识分子的故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当属范进。
范进一生参加科举20多次,到54岁时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不料最后一次他却突然中举,自然高兴得发了疯。多亏老丈人胡屠户一耳光打醒了他,治好了他的疯病。范进中举之前,家人、乡邻都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冷嘲热讽。特别是他的老丈人,动不动就对他破口大骂,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范进中举之后,老丈人对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称呼他是“贤婿老爷”“天上文曲星”,见他的衣服后襟皱巴巴的,“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其余人也都对他毕恭毕敬,赞不绝口。范进的母亲见状欢喜得不得了,一口气没喘上来,竟然死去了,乃至乐极生悲。
范进的故事实则影射了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可谓对科举制度展开了无情的讽刺,这种讽刺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简直振聋发聩。而在整部小说中,作者更是将中国讽刺文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足以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
此外,《儒林外史》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值得一提。以往的小说人物都很难摆脱被类型化的命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外貌描写,常用一些如“玉树临风”“面若桃花”之类的套话,显得十分脸谱化。《儒林外史》摒弃了这些套话,直接写人的外貌特征、穿着打扮,比如写刚出场时的范进“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一个寒酸书生的形象立即跃然纸上。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基本都是小人物,性格完全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有善有恶,但都十分生动。《儒林外史》篇幅虽长,人物众多,结构比较散,且每个人物出场的时间都不长,作者却能在这短暂的出场时间内将他们的性格写得极其饱满,并能写出层次分明的发展变化,显然功力非凡。
《儒林外史》这样一部伟大的小说,在问世之初并没有在民间引起多大的反响,所以有“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的说法,但它却对中国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讽刺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小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另外,它对科举制度的记录与批判,也颇具史料价值,是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