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诗人的旧朝挽歌(1 / 1)

清朝初年出现了很多遗民诗人,他们的诗歌多抒发亡国之痛,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这些诗人之中,尤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人最为知名。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曾在清兵入关后积极参与反清斗争,失败后归隐,潜心著述。黄宗羲的诗歌质朴沉郁,富有真情实感,多抒发亡国之痛或悼念亡故的亲友,格调悲凉而又慷慨激昂,展现了诗人复国的坚定信念,代表作有《感旧》《哭沈昆铜》《山居杂咏》《书事》等。

“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耐苦中看”,赞美**不惧风雨苦寒的同时,恰恰表明黄宗羲自己虽处境艰难,却不肯屈服的意念。

顾炎武本名绛,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清兵入关后,顾炎武在江南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后来失败,流亡北方。他一生创作了400多首诗歌,风格雄浑悲壮,与杜甫的风格很相近,多为爱国题材,富于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等都是顾炎武以诗言志的名句,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朝灭亡后,他曾起兵抗清,后来归隐著述。他的诗歌以爱国题材为主,代表作有《落花诗》《补落花诗》等。

除上述三位诗人外,清初遗民诗人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岭南三大家”,即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其中屈大均的文学成就最高。

屈大均,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人。他早年参与过反清活动,后来出家为僧,中年时还俗。屈大均的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笔力遒劲,想象瑰奇,在清初遗民诗人中十分引人注目,代表作有《猛虎行》《菜人哀》《旧京感怀》等。以《通州望海》为例:

狼山秋草满,鱼海暮云黄。

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

乘槎无汉使,鞭石有秦皇。

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

这首诗是康熙十八年(1679),诗人在南通眺望大海时所作,其中写海的部分想象奇诡,十分雄壮,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当时清朝统治已相当稳固,诗人感到反清复明希望渺茫,不由得满心凄怆,但豪迈悲壮的气魄依然不减。

陈恭尹的诗歌多写亡国之恨和百姓疾苦,长于抒写性情,自成一派,最擅长七律,代表作有《拟古》《西湖》等。梁佩兰的诗歌以酬赠和写景为主要题材,意境开阔,雄健俊逸,代表作有《易水行》等。

除此之外,吴嘉纪也是清初比较有名的遗民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百姓疾苦,风格古朴苍劲,语言平实质朴,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代表作有描写清军杀戮恶行的《难妇行》《挽饶母》,描写自然灾害的《海潮叹》《风潮行》,描写官员压榨百姓的《临场歌》等。

另外,清初遗民诗人的代表还有阎尔梅、钱澄之、归庄等人,其诗歌也都各具特色。

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朝灭亡后,文坛上既有不肯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明朝遗民,也有既做过明朝的官,又当上清朝统治者座上宾的读书人,这样的人就是“两截人”。在他们中间,名气最大的要数钱谦益、吴伟业。

虽然钱谦益的骨头不够硬,但作为明末清初的诗坛领袖,他不仅诗写得好,还很有文学见解,反对明代诗坛“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而是推崇宋元诗,尤其是苏轼和元好问的诗。他的这一主张,极大地影响了清代诗歌的创作。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成就最高的诗人。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圆圆曲》。陈圆圆本是苏州名妓,后来成为吴三桂的侍妾。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拥有重兵的明朝封疆大吏吴三桂一家老小,当然也包括陈圆圆,一起被起义军俘虏。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把清军引入关内。虽然他抢回了陈圆圆,却一手结束了明朝。《圆圆曲》就是根据这一传闻创作的,这首诗在当时传唱度很高,弄得吴三桂很没有面子。据说吴三桂曾想花大价钱买下这首诗,但被迫成为“两截人”的吴伟业坚决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