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所有戏曲文学作品中,水准最高的要数王实甫的《西厢记》。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创作了14种杂剧,现今保存完整、最知名的是《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最早出现于唐代元稹所著的《莺莺传》,金代的董解元将其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西厢记》,明确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题旨,使这个已流传了数百年的故事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着重写情,强调莺莺和张生之间是真挚的爱情,任何人、任何制度都不能阻止这对有情人白头偕老。王实甫认为,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真挚的爱情面前都不值一提,因此即便是像莺莺和张生这样为时人不容的自由恋爱、私订终身,王实甫也强烈支持。这种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反叛,在那个时代很有进步意义,在整个戏剧领域中掀起了一股新思潮。
除了明确提出这个进步的题旨,王实甫还在《西厢记》中塑造出了全新的莺莺、张生和红娘的形象。此前《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莺莺虽然已经具备了比较强烈的反抗精神,但总体而言,仍是传统的大家闺秀形象。而在《西厢记》中,莺莺已然成了一个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敢女性。张生的形象也与此前两部作品中的张生大相径庭。此前的张生热衷于追求功名,在崔夫人这样的封建家长面前胆小懦弱,甚至在《莺莺传》中,他还做出了始乱终弃的恶行。可是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这些缺陷在张生身上已经找不到了,与莺莺一样,他也变成了一个热烈追求爱情的人,并且满心赤诚,鲁莽可爱。此外,王实甫塑造的红娘形象也十分鲜明,成了推动莺莺与张生爱情的关键人物,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甚至评价她是有勇有谋的军师。
《西厢记》的人物语言也相当有特色,每个角色都有与其身份、地位、性格相呼应的语言,比如同为女性,小姐莺莺的语言就很婉转、雅致,丫鬟红娘的语言中却夹杂着不少日常俗话、俚语等,显得自然淳朴、活泼可爱。
《西厢记》被后世很多人评价为戏曲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王实甫在唱词中加入了大量唐诗宋词的意韵,曲词优美艳丽,像一首首曼妙的抒情诗。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盛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