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状元”马致远(1 / 1)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是继关汉卿之后又一位元杂剧大家。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相当长,名气也相当大,人称“曲状元”。他总共创作了15种杂剧,其中最知名、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一部悲剧,讲述了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逼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汉代以来,昭君的故事曾在很多小说、诗篇中被提及,《汉书》中也记录了相关的史实。马致远的《汉宫秋》很明显不是取材于正史,在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方面多借鉴民间小说、诗篇和说唱文学。

同时,马致远在剧中凸显的汉室与匈奴间尖锐的民族矛盾,与他本人身处的金元之交的民族矛盾颇有相通之处:金国和南宋都曾在蒙元的逼迫下采取和亲之策。从这个角度说,马致远在创作《汉宫秋》这部历史题材的剧作时,其实也加入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他在展现汉元帝、王昭君无能为力的人生悲剧时,同时也在表达自己及生活在同时期的汉人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哀。

不同于以往的昭君出塞故事,马致远在《汉宫秋》中还独创了昭君在边疆投江殉难的情节。昭君这样做既保全了匈奴和汉朝的邦交,又保全了自己的气节及对汉元帝的忠贞,与汉室那些懦弱的朝臣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文人都曾宣扬过“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的理论,马致远却与他们截然相反,用昭君这样一个刚烈、爱国的女性形象,有力回击了这些文人的谬论。

除《汉宫秋》这种爱情题材的剧作外,马致远的其余剧作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陈抟高卧》《黄粱梦》《任风子》《岳阳楼》皆是如此。这与马致远的人生经历有关。马致远早年颇有政治抱负,想在官场上一展拳脚。那段时期,元朝统治者已开始起用汉族文人,可惜不够普遍。马致远一生只担任过一些地方小官,在任时间似乎也不长。这导致他对政治越来越灰心丧气,开始在道教中寻求解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

马致远在散曲创作上的成就也极高,现存115首小令和22篇套数,其中最家喻户晓的当属《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只有5句28字,连一个“秋”字也没有,却描绘出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郊夕照图,同时准确传达出作者的羁旅愁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后世周德清在论及元曲时,盛赞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更评价它是“最佳”元朝小令,并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散曲

元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除杂剧外,还有散曲。我们常说的元曲就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元代称之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与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主要有小令、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也叫“叶儿”,名称源自唐代酒令,最基本的特征是调短字少,短小精悍。另有一种由多支小令组成的“重头小令”,其中包含的小令最多可达上百支。

套数也叫“大令”“套曲”,篇幅较长,可进行叙事、抒情或二者兼备,用于表达比小令更复杂的内容。

此外,还有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散曲形式,叫“带过曲”,这是一种小型曲组,但容量远不及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