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最佳代表,这种戏剧样式最早出现于南宋末年,在元成宗统治的大德年间繁盛起来,杂剧作家灿若繁星,而关汉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他一生醉心于杂剧创作,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流传至今的杂剧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等18种。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窦娥冤》的故事和汉代以来民间流传的“东海孝妇”很相像,但是剧中反映的时代生活和人物遭遇却与元代当时的社会现实十分贴近。关汉卿创作《窦娥冤》时,社会上贪官横行,冤狱不断,窦娥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窦娥冤》因此具备了典型的社会意义,窦娥也成了关汉卿塑造的最具代表性、最震撼人心的女性形象。
窦娥本是个善良、温顺的女子,在经历了幼年丧母、被父亲遗弃、年轻守寡的不幸后,依然能坚强生活,孝顺婆婆,为丈夫守节,恪守那个年代的孝道和妇道。同时,窦娥又是极具反抗精神的勇敢女性,面对张驴儿的威逼,她毫不示弱,为维护自己的名节与尊严,与张驴儿对抗到底。在刑场上,她对天与地发出了最直接、最强烈的指责与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此控诉天地,将二者视为导致自己含冤受屈的罪魁,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否定与反抗,堪称惊世骇俗。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多部悲剧,除《窦娥冤》外,还有《哭存孝》《蝴蝶梦》《鲁斋郎》等,都以揭露人间罪恶为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此外,关汉卿还创作了一些喜剧作品,描写饱受压迫的百姓奋起反抗、以弱胜强的故事,代表作有《救风尘》等。
关汉卿的语言艺术非常纯熟,将大量俚语、谚语、成语、口头禅等都加入戏剧语言中,形成了一个丰富、自然、生动的语言世界。
关汉卿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名列四大家之首,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剧作为之后元杂剧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对此后的杂剧创作影响深远。
关汉卿不仅杂剧写得出色,散曲也写得极好,被称为“曲圣”。在其现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篇,主要描写男女爱情、个人抱负和都市繁华。
男女爱情是关汉卿散曲创作最重要的题材,刻画女子的心理更是他的特长。关汉卿这类题材的作品还有一点十分可贵,就是常写平常百姓的爱情,内容朴实、真挚,迥异于其他文人的爱情作品。
个人抱负是关汉卿散曲创作另一个重要题材。这类作品中最出色的是套数《南吕·一枝花》中的《不伏老》,语言幽默诙谐,节奏铿锵有力,充满自嘲意味,一个**不羁的浪子形象跃然纸上,其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一句流传甚广。
关汉卿还有一些散曲作品,以反映杭州等都市的繁华景象为题材,如《南吕·一枝花》中的《杭州景》:“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用词生动又通俗易懂,堪称同类作品中的佳作。
元杂剧
元杂剧有自己的固定格式,那就是“四折一楔子”。一场戏为一折,一折又由十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一个剧本通常有四场戏,故为四折。为了交代故事的梗概,会在戏正式开场前加一个楔子。在剧本结尾,通常还有“题目”“正名”,类似于广告语或内容提示,往往被写在花花绿绿的纸招子上,贴于勾栏外。
杂剧的角色分为末、旦、净、杂。末,指的是男性角色。男主角叫正末。旦指的是女性角色,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其中正旦是女主角,负责演唱。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