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境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意义非凡。这位诗人就是屈原,这种新诗体就是楚辞。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楚武王的后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早年在朝廷中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官居高位,常和楚怀王商议国事。他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他的努力下,楚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可惜屈原的性格太过耿直,再加上楚怀王本身比较昏庸,身边还有很多小人联合起来污蔑屈原,以致楚怀王对屈原越来越疏远,甚至将他流放。后来,楚国为秦国所灭,屈原痛心疾首,投入汨罗江自杀殉国。
楚指楚地,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辞,一种诗歌文体。楚辞以楚地民歌为基础。据《汉书》记载,楚地“信巫鬼,重**祀”,巫风盛行。楚国的文学艺术也多和巫文化有关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屈原在此基础上创造的楚辞,也明显带有这种神奇、浪漫的气质。另外,楚辞由于吸收了很多楚地的方言,无论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使得楚辞更富有生活气息,也更加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兮”字的使用,楚地流行的民歌很多都会在句中、句尾加上一个语助词“兮”,是“啊”的意思。屈原将其引入楚辞,于是在《离骚》等楚辞名篇中,随处都能见到“兮”字。
《九歌》本是楚国民间的祭神乐歌,屈原将其改编为格调高雅的楚辞,传颂至今。《九歌》共计11篇,其中大部分篇章描述的都是神灵之间的爱情故事,唯有《国殇》是为赞美、悼祭楚国战死沙场的战士。
《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带有自传性质。关于“离骚”二字的含义有好几种解释,其中最令人信服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离骚》者,犹离忧也。”意思是,离骚就是遭受忧患时唱的歌。
屈原在《离骚》中从自述身世、品德和理想说起,斥责楚王昏庸、小人当道、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楚国腐朽政治的愤慨,热爱祖国、想为之效劳而不得的悲痛,以及遭受不公平待遇的苦闷。《离骚》中的屈原形象坚贞、高洁,他执着追求政治理想,无奈身陷恶劣的政治环境,但他不肯屈服,为了捍卫自己的理想,宁可牺牲性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光辉的形象之后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使后世很多文人都深受鼓舞。
爱国与忠君是《离骚》的两大主旨。屈原在诗中写了很多跟男女爱情相关的诗句,比喻楚王和自己的君臣关系。他自比为弃妇,将楚王比喻为抛弃自己的丈夫,而弃妇哀怨的前提是对丈夫的忠贞,由此可以推断出《离骚》的一大主旨是忠君。在古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君就象征着国家,身为人臣,要实现自己的爱国理想,必须借助国君,因此屈原的忠君思想其实是他爱国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九歌》《离骚》外,屈原的楚辞名作还包括《九章》《天问》等。
《九章》共计9篇,分别创作于不同的时间、地点,思想内容各不相同,文学成就方面也参差不齐,最优秀的当属《橘颂》《哀郢》《涉江》《怀沙》这4篇,《惜往日》《悲回风》这两篇则显得比较逊色。
《天问》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从历史、自然、哲学等方面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屈原在文中提出的历史问题,多为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与褒贬,而他提出的自然问题是为表现自己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天问》无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作品构思,或者是其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才华、学识和想象力,都远非其他楚辞作品所能比拟,因此被称为楚辞中的奇文。
除了屈原,先秦的楚辞代表作家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唐勒、景差的作品都已失传,只有宋玉的作品保留了下来,包括《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