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无成竹”郑板桥
郑燮,“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作画善以兰、竹、石、松、菊为题材,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师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等古代名家,学古而不泥古,潜心研究与创新,终自成一家。
郑板桥作画讲究独创与多变,用书法之笔入画,画面有硬朗之感,被秦祖永称赞为“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他的这种作画特点与个人仕途生涯不无关系。他位居官场十年,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与人情冷暖,他的“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心愿一直不得实现,后来产生隐退归田之意。61岁时他终辞去官职,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把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全部抒发于书画创作中,“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的思想也就愈发鲜明。他三日不动笔,心中的郁闷之气就无处宣泄,因此他的画“横涂竖抹,未免发越太尽,无含蓄之致”“画格虽超,而画律犹粗”,也就是说他的画外在精美,而内在粗犷,与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正好相符。
郑板桥在画竹上与文同的“胸有成竹”理论也有所不同。他认为“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眼先看到竹,胸中有了竹,再用手转化为纸上之竹,就相当于经过一段从审美到成像再到输出完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必将经历一段时间,心中的竹的形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存在遗漏,不可能完整如初地呈现在纸上。因此他强调“胸中无竹”,要根据时间、地点、心态等自动调节,随机应变,才能创作出气势非凡的竹。
郑板桥最有名的作品《竹石图》就是用“胸无成竹”的理念创作而成的。尖峭直耸的山石前,几枝细竹摇曳生风。竹子根根纤细,节节挺拔,枝叶茂盛,千姿百态。竹叶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平行,有竖直,每片都呈现出不同姿态,表现出阴阳向背的不同颜色。这些竹叶相互交错,别有一番意境。画面上还有题诗一首,与巨石纵向平行,这种构图显得标新立异,把翠竹、巨石、题诗三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各自分明,又相互衬托,工整中显现出一种挺拔之美。
爱吃狗肉的郑板桥
郑板桥个性豪放率真,因此卖画之时也发生过很多趣事。相传他的画在扬州备受追捧,找他求画的人很多。板桥卖画认人不认钱,看着合意的人动笔就画,看到一些暴发户或是商人,即使高价求画,他也不卖,甚至还要骂人。很多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认为他是脾气怪异之人。有一次,一帮豪门官吏想请板桥作画,他们都知道板桥不是靠金钱就能打动的,因此借其郊游之际,在路上煮他最爱吃的狗肉作为款待。板桥看到狗肉极为开心,立刻开怀畅饮,大吃大喝。吃饱喝足,主人请其作画留念。板桥丝毫没起疑心,为表感谢,提笔挥墨即作画一幅。后来在一次宴会上他发现自己的画作,方知自己因嘴馋而上当受骗,懊恼不已。这表明他不愿向趋炎附势之人低头的态度,可见其性情的与众不同。
有“师徒缘”的金农与罗聘
金农与罗聘同为“扬州八怪”行列中人,金农为“八怪”之首,罗聘为“八怪”中最年轻的人物。罗聘曾拜金农为师,向其学习画技,金农也对罗聘赞赏有加。他们这对师徒在绘画艺术上虽为传承关系,但各自都保留着自己的特点。
金农,字寿门、吉金,号冬心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天资聪颖,早期在学者何焯家学习,结识了众多有才之人,因此学识也与日俱增。一次入京应试未中,信心受挫,随后便开始了云游四方的生活。
金农游历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地,当他感受到了名山大川的美好,便再无仕途之心,而是潜心学习作画。由于其才华横溢,有书法功力,又因其游遍风景名迹,心胸和眼界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很快就在绘画上显山露水,开辟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金农善画人物、山水、佛像、马、竹、梅等。他画马得曹霸、韩幹之法,“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
金农画梅最为出众。他师法于葛长庚。所作梅花,花繁叶茂,团团紧簇在枝头,散发出旺盛的活力,显得古朴典雅。他称自己画的梅为“江路野梅”。
金农还善画竹,沿袭了文同的画竹笔锋。他画的山水、花果也别有新意,“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他的传世作品有《月华图》《携杖图》《东萼吐华图》《墨竹图》等。
罗聘,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祖籍安徽歙县,后迁居江苏甘泉(今扬州)。
罗聘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因家境贫寒,他把读书学画看成一种养家糊口的方式,于是他在24岁时便向金农拜师求艺。
说起罗聘与金农的师徒渊源,还有一段小故事。相传金农画艺高超,经常指点罗聘作画,罗聘早有拜其为师的念头,但碍于家境贫寒,送不起拜师礼,就一直没敢草率行事。在妻子方婉仪的鼓励下,罗聘终于鼓起勇气,他想到一个好办法——自创一首诗赠予金农,金农看后十分高兴,真的收下罗聘为徒。
罗聘作画非常有天赋,既能画人物、佛像,也能画山水、花卉。画作构思特别,意境清幽,笔锋独特,设色典雅,年纪轻轻画名就传遍扬州。据说金农在画作供不应求时,就找罗聘来代笔,最后再署上“师生合作”几个字。相传金农的画作中,越是上等之作,越有可能是罗聘代笔完成的。可见罗聘绘画技术高超,与师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年时期,罗聘曾在京城卖画。那时京城的文人墨客流行谈论鬼怪故事。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罗聘也创作出十分有名的《鬼趣图》。《鬼趣图》共有8幅,每幅描绘了不同面目的鬼,有的道貌岸然,有的丑陋奇异,有的身形怪异,有的面目可憎。它们的行为也各不相同,有的匆匆前行,有的扶杖据地,有的追逐市民,有的捧钵倒酒,总之是非常阴森恐怖、诡异离奇的。
罗聘创作该图时做法异于常人,据道光年间的学者吴修记载,他先把纸张润湿,再挥笔施墨,水墨晕染效果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神秘阴暗的气氛自然就呈现出来。而且画面用线简练,没有粗细的变化,只是简简单单的勾画,鬼怪轮廓就清晰可见。这种画法也是其本人怪异行为的一种体现,正如吴锡麟说的,罗聘是“五分人才,五分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