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木版年画,继明代之后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清代成为木版年画最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年画的题材变得多种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全国各地相继出现许多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年画的印刷中心,生产与销售能力与日俱增,苏州桃花坞、福建泉州、河北武强、广东佛山、天津杨柳青、陕西凤翔等地都有很多年画铺,专门出售当地年画。

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在雍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桃花坞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北边,这里的木版年画采用套色木刻的方式,每年生产量达数百万张。内容分为祈福喜庆、风俗故事、驱鬼辟邪、戏剧故事等几种类型。每种题材的画幅分大小不同尺寸,大的达四尺多高,小的只有三五寸,甚至可以贴到鸡蛋上,其中戏剧故事年画一般为横幅。这些年画以紫红、大红为主色调,表现喜庆欢快的气氛,其他颜色还有绿、黑、黄、蓝等。年画色彩艳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画面构图均匀对称、色泽饱满,人物造型带有浓重的民间风格,深受社会上劳动者的喜爱。

桃花坞年画在清代时期经历了三次风格上的转变。早期的年画在绘画手法上趋向于宋代院体绘画、明代界画与文人画的风格,画仕女、花卉等多用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式。到了雍正至乾隆年间,西洋的铜版雕刻风吹到中国,年画在苏州地区的风格开始变化。这时的年画多采用西方的焦点透视法描绘,在色彩上更加强烈,明暗对比效果突出,墨色变化较为显著。画面上还题有“仿泰西笔法”等字样,《陶朱致富图》《三百六十行》《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等都是风格转变后的代表作。到乾隆以后,传统技法的年画又回归江南。此时的画面用线更显遒劲,色彩也更加明亮艳丽,相比之前显得更为明快朴实,这些特点在《五子登科》《**湖船》《庄子传》等作品中均有体现。

杨柳青位于天津西部,那里商铺林立,贸易繁荣。“戴廉增”与“齐健隆”是两家最早开设在那里的年画铺,之后,“爱竹斋”“万顺恒”“盛兴”“增顺”等画铺相继开业。年画铺的字号一般以人名命名,这些人以前可能是画工,后来就自己开了画铺。大点的画铺都会雇用很多工人,这些工人各有分工,有的绘制,有的雕刻,有的染色,有的印刷,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年画制作与销售群体,在杨柳青地区形成特色市场。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广泛,有风景花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风情习俗、娃娃等,而最有名的要数娃娃系列。这些娃娃脸盘圆圆,身子胖胖,身穿红色肚兜儿,颈戴铜项圈,有的手里拿着莲花,有的怀里抱着鲤鱼,还有的四周放满莲藕,带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每个娃娃都显得活泼好动,有趣可爱。年画中的娃娃象征着吉祥如意、生活美好,他们手中的物品也都有吉庆有余的意义,因此深受欢迎。还有一些年画以门神、财神为题材,或画有张飞、关羽、罗成等古代人物。通常贴在门上的年画也叫门画,代表作品有《庄稼忙》《嬉叫哥哥》等。

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在风格上与杨柳青和桃花坞的年画相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但杨家埠年画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张贴位置不同可分为窗顶画、窗旁画、大门画、屋门画和炕头画等。画面多用红、黄、绿、紫等色彩,配以简洁有力的线条、饱满圆润的构图,极为生动地展示出当地的民俗特征。

杨家埠年画在乾隆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年画铺开遍大街小巷,多达百千家。店铺内年画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每年销往当地与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等多个省市的年画高达千万余张,名声远播在外,与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不相上下。

除以上三个最大的年画产地外,佛山木版年画也很有名气。佛山木版年画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多以朱红、大红、黄、绿为主色。在上色之前先用“丹色”打底,“丹色”就是日出的颜色,这是佛山版画最大的特点,其好处就是无论风吹雨打,都鲜艳如新。画面一般用粗犷简洁的线条绘制,构图比较饱满,又无拥挤之感,色彩相对比较鲜艳,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是清代木版年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年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产生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当时称“纸画”,盛行于明清。“年画”一词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才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木版年画的制作一般需要6个步骤,依次是起稿、刻版、印刷版样、配色、套印和开脸。

起稿时,画师首先要选定题材、内容。画出初稿后再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定稿。定稿先用白描法画在毛边纸或薄绵纸上,再画出一张色彩稿和几张分色稿。刻版时,刻版师傅会将画稿反贴在木版上,依样刻出线条式的套版,随后印制版样。配色用的墨汁由上等烟灰与面浆调匀,还得放置一个月。而其他颜色则通常用国画颜料。配色完毕后,就需要用色版套印,一版一色,一幅年画通常需要套印五六次。最后是开脸,就是给年画上的人物画眼睛、描眉毛、敷粉等。